王瑾
[摘要]社區矯正法(征求意見稿)尚需補齊的幾大制度:賦予執法人員警察身份,增加司法獎懲的方式和力度,新設監督管理方式,并保障社區矯正的執法安全和合理限度。
[關鍵詞]社區矯正;執法權;執法主體;社區服刑人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里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社區矯正事業的蓬勃發展呼喚一部科學的良法作為支撐。201 1年刑法修正案(八)以及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明確將社區矯正納入我國刑罰體系。這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初步確立。2012年頒布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了社區矯正的執行活動,促進了社區矯正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也為制定社區矯正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2013年。由司法部承擔起草的《社區矯正法(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草案送審稿》)已于提交國務院。2016年12月,國務院法制辦又將去除了各項爭議條款的《社區矯正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及其說明全文公布,向社會征求意見。據悉,2018年全國人大即將審議《社區矯正法》,良法出臺指日可待。
《征求意見稿》僅三十六條簡約建制,規定了社區矯正機構、刑罰執行、監督管理、教育幫扶幾項重要制度,但還沒有實現社區矯正執法行為規范的全覆蓋,參照《社區矯正法(草案送審稿)》,建議補齊四大制度:賦予執法人員警察身份,增加司法獎懲的方式和力度,新設監督管理方式,并保障社區矯正的執法安全和合理限度,以完善社區矯正法律規范。
一、建議對社區矯正執法人員警察身份給予法律確認
從社區矯正試點到試行再到全面推開至今的15年里。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歷經工作主體、執行主體等不同稱謂,終于在刑法修正案(八)、新修改的刑訴法和實施辦法出臺后,得到了執法主體的認可。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普通公務員的身份與其剛性的執法權能不相符,缺乏足夠的震懾作用和威嚴感,嚴重影響了社區矯正監督管理職能的發揮,國家也開始調研考量是否給社區執法人員配備警察身份。
建議理順主體與職能的關系,明確執法者職責任務,參照《草案送審稿》規定社區矯正執法隊伍的組成及責任。規定執法隊伍由人民警察和其他執法人員共同組成,賦予部分執法人員警察身份。對社區矯正警察的法律地位、警種和職權的劃分,在將來的社區矯正法實施細則中進行更加細致的規范。
二、建議增加司法獎懲方式和力度。保障社區矯正刑罰執行權能的實現
現行社區矯正制度缺乏足夠有力的司法獎懲手段用于監督和管理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執法權能弱化,一直為實務界所詬病。社區矯正的本質是非監禁的刑罰執行活動,這是社區矯正制度的基礎。而實踐中的社區矯正活動一直偏重管理。使其刑罰執行的性質和嚴肅性常被有意無意地淡化。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這就偏離法律的初衷。
為克服以往司法實踐中偏重社區矯正管理職能、輕刑罰執行力度的情況,建議參照《草案送審稿》對社區服刑人員增加“減刑和縮短考驗期”、“不計入刑期”的司法獎懲方式,并賦予社區矯正機構提請假釋的權力,擴大了矯正機構的執法權限。這種獎懲分明的制度,可以提升社區矯正的執法權能,有利于提高矯正工作效果。而對于暫予監外執行犯可以申請假釋的權力,一直歸于監獄機關,可否突破這一拘囿,將社區矯正機構的權限擴充于此。有利于增強矯正機構對暫予監外執行服刑人員的威懾力和感召力,監管效能將得到大幅提升。
三、建議新設矯正監督管理方式。強化社區矯正執法權
一直以來,社區矯正監督管理方式還比較單一。彈性有余而剛性不足。有的地區社區矯正工作僅流于監控,矯正、教育及執行刑罰的嚴肅性不足。現行矯正制度包括了電話報到、思想匯報、談話教育、排查走訪、學習培訓、公益活動、請銷假制度等,雖然在制度上基本涵蓋了社區矯正的工作內容。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受到各種制約,矯正只能做到一般控制,執法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就此問題,建議參照《草案送審稿》增設集中管理、強制帶離等矯正監管方式,加強了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在矯監管,強化了社區矯正執法力度和權能。對于已經被提請收監的,有酗酒、吸毒、賭博等行為惡習需要心理干預的,有再犯罪或妨害公共秩序危險的服刑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是《草案送審稿》監管制度的一大突破。集中管理是指將上述服刑人員短期內集中在固定的社區矯正場所,接受矯正機構的教育管理、接受生產生活技能培訓、心理咨詢輔導等幫助,時間不超過三十日。對違反禁止令的服刑人員實施制止和強制帶離特定的區域或場所,也是監管的一項新舉措。這可以彌補實務界一直抱怨的矯正執法手段軟、功能弱的制度缺失,極大地提升了社區矯正監管的力度和強度。
四、建議增加對社區矯正執法權的合法、合理限度的規定,保障服刑人員合法權利
社區矯正刑罰執行是依賴公權力進行的剛性執法活動。其執行者一旦失去權力制約和監督,就有可能產生種種濫權行為。立法者為了提升社區矯正執法效能而對執法權予以強化,卻絕不能不考慮到可能因執法主體管理失范、執法權限擴大引發更多非法利益結盟空間,而導致權力尋租或權力異化等情形的出現,必將在相應的環節予以約束、規范直至處罰、科刑,這也是一部法律成熟的標志。
為辯證地規范強化后的社區矯正執法權的合法、合理限度,建議參照《草案送審稿》除了細化規定了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外,特別增加了對服刑人員行使各項合法權利的保障。另外,規定在社區矯正機構批準的條件下服刑人員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權利正當行使的條款。可以體現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立法原則,而從法律功能上看,更是對社區矯正執法權的合法、合理限度的監督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