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公共選修課“寶石學概論”的“和田玉”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專業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刪減、重點知識反復回顧外,還應特別注重加強先祖崇拜、歷史傳承、人文情懷、風險意識等的認知與教育。在課時很短的情況下,面對眾多紛亂的頭緒,運用啟發式教學點到為止,再加以頭腦風暴法等,讓學生在回味中積極思考,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教學研究 寶玉石 非專業教育 和田玉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36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Nephrite (Hetian jade) i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Gemmary", In addition to the proper deletion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s and repeated review of key knowledge,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cognition and education of ancestor worship, historical heritag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risk awareness. In case of short class time, facing numerous confusion, application of inspire type and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 and also with brainstorming will let students think actively in the aftertaste and get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teaching research; gem; n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Nephrite (Hetian jade);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在我國已有不少高校開設了與寶玉石有關的校級公共選修課程,如“寶玉石概論”、“寶玉石鑒賞”、“寶玉石入門”等。該類課程并非為嚴格意義的通識課程,因其并非服務于“常識”,而是服務于“興趣”,更具有“非專業、非職業教育”的特點。因尚無專門教材,該類課程一般選用專業教育教材,如同濟大學編寫的《寶玉石概論》(第三版)等。但,非專業教育畢竟不同于專業教育,故而在授課時也不能完全照搬。為此,我們在全校任選課“寶玉石入門”有關和田玉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1 教學內容的調整
專業教材中的軟玉(和田玉)一章共有六小節,分別為概述、基本性質、分類、真假鑒定、質量評價、礦床成因及產地,構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架構。進行非專業教育時,主要問題:一是技術性知識齊全,但社會性知識過少,例如沒有能夠較為充分地展現和田玉在華夏文明中極其崇高的地位,也沒有涉及與其有關的行業亂象等,而后者恰恰是引起非專業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也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著力點;二是受科學發展水平限制,在技術性知識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并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如和田玉的真假鑒定、質量評價、礦床成因等,有不少仍依賴于專業人士難以說清的經驗,并且不同的專家學者亦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些說多了反倒容易使非專業學生猶如陷入迷宮,難度的增加會使其學習興致大幅度下降。
有鑒于此,我們的對策:一是大幅度拓展概述的內容,增加很多與和田玉有關且在當前仍可稱之為熱點的社會性知識,如先祖崇拜、歷史傳承、人文情懷、風險意識等;二是對專業性過強的技術性知識,如真假鑒定、質量評價等,適度地刪減,以求恰到好處;三是略去專業性過強且又尚無公認的技術性知識,如礦床成因等。
2 先祖崇拜之認知
以和田玉為代表的玉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據歷史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開始迷戀與崇拜玉石,并一直延續至今。這方面的例證浩如煙海,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并且還有大量的影視作品進行了細致解讀。但在課時很短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引用影視作品全面地進行介紹,面對眾多的內容及紛亂的頭緒,只能運用啟發式教學,點到為止。引用的例證主要有:
(1)最早的玉龍(文物圖片)出土于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說明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華民族對玉器的寵愛可追溯到遠古的原始宗教時代。
(2)有文字記錄以來,中國古人不僅用玉制作禮器與神器,還將人性與玉性相契合,賦予其美和德的兩重性格。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都尊崇玉,如孔子說:“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并總結出玉有五德:仁德、義德、智德、勇德、潔德,等等。
(3)金縷玉衣(文物圖片)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我國封建社會,尤其在早期,對玉制品的使用有著十分嚴格的等級限制,違規者有可能被滅九族。古時的盜墓者只敢偷取金縷玉衣上的金絲,而不敢取走玉片,原因是玉片無法再改變,持有者若非王侯,一旦發現就會被處死。
此外,還可運用頭腦風暴法等,讓學生以玉為引子,積極地思考一些現實問題。例如,近年來中國日益強盛,已引起不少國家擔憂,怕我們推行霸權。對此,也可以這樣回答:玉文化滲透到血液中的中華民族,處世之道猶如玉一般溫潤堅韌、兼容包蓄、質樸寬厚、潔身隱忍、不事張揚……怎么可能會過分囂張呢?這樣的頭腦風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談笑間可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聯想中激發學習的熱情。
3 歷史傳承之認知
五千多年來,歷經磨難卻綿延不衰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完整保存的。一脈相承的玉文化也在伴隨著朝代興衰而不斷漲落的同時一直向前發展。這也是專業教材中著墨不多卻應當了解的知識。啟發式教學所引用的例證主要有:
(1)玉門關(遺址圖片)是公元138年,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時,在河西走廊之西設置的一座關隘。用玉為重要的關隘命名,可見其突出的地位。
(2)抒懷言志的中國古代詩詞也會經常提及到玉,如唐代王昌齡膾炙人口的七絕《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宋代王安石的《題畫扇》:“玉斧修成寶月團,月邊仍有女乘鸞。青冥風露非人世,鬢亂釵斜特地寒”等等。
(3)與玉有關的中國成語已近二百條,如亭亭玉立、憐香惜玉、香消玉殞、金科玉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玉石俱焚、金堂玉馬、瓊漿玉液、化干戈為玉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樹臨風、金玉滿堂、拋磚引玉……涉及到中國人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中國歷朝象征最高權力的皇帝之璽絕大多數為玉制。此外,從各朝代玉器(文物圖片)出土情況來看,數千年來中國的上流社會不僅愛玉成風,欣賞水平(琢玉技法)也在不斷地提高。
(5)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為獨具中國特色的“金鑲玉”(圖片),不僅是鑄造工藝上的突破,也更是現代中國向世界表明其對歷史的傳承與發揚,必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此,頭腦風暴法提出的問題是:中國人愛玉,將玉性比作人性,那么有此玉性的民族會不會有什么缺點?中原大地屢受外強蹂躪,會不會與此有關?這樣的問題雖無明確答案,卻也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人文情懷之教育
傳統的和玉田原料以籽料為主,主要出現于源自昆侖山的玉龍喀什河中。數千年來的找尋已使出露于地表的基本上被搜盡。近年來,隨著和田玉的價格一路飆升,機械開采已變得有利可圖,當地有人開始用挖掘機在廣闊的沖積層中到處挖掘,由此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毀滅植被、淘空山體、挖斷道路、改變地形地貌等。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玉龍喀什河下游,原來平坦的河道已經變成了沙窩狀,為泄洪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和田玉的山料出產于昆侖山深處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高山上,接近常年有雪的冰川,離最近的村莊步行也在四五天以上。采玉者進山后,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一切都憑運氣,甚至小病小災都有可能導致最終喪失生命。
講述上文兩個典型例子雖會占用本已很短的課時,但非專業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加強人文教育,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對弱者的憐惜等,這也是教育者應盡的義務。
5 風險意識之教育
專業教材中也有相關內容,如真假鑒定、質量評價(包括古玉的評價)等。但是,有兩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在專業教材中并沒有提及:
一是主要礦物為透閃石的軟玉都可定名為和田玉。雖然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和田玉品質最為優越,但是和田玉除了產自新疆和田地區外,還有產自于青海的(又稱青海軟玉)、俄羅斯的(又稱俄羅斯軟玉)、遼寧岫巖的(又稱岫巖軟玉)等。
二是不少消費者購買了鑒定證書上鑒定為和田玉的玉,想當然地以為是產自新疆和田地區的玉。后來發現并非如此時也無法退貨。因為鑒定證書沒錯——無論產地為何處,只要主要礦物為透閃石的軟玉都可定名為和田玉(目前鑒定證書上還沒有產地鑒定,產地鑒定也極其困難)。再加上“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法,最終的結果還是購買者以大價錢得到了低價貨。
6 結語
在對專業教材內容適當地刪減,并加強了先祖崇拜、歷史傳承、人文情懷、風險意識等方面的認知與教育后,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聽講,不時地發出驚訝與感慨,教學效果也明顯地得到了改善。
參考文獻
[1] 廖宗延,周祖翼,馬婷婷,等.寶石學概論(第3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2] 金昌寧.“寶石學概論”教學中的風險意識教育探討[J].科教導刊,2016(5中):121-122.
[3] 馬婷婷,廖宗廷.《寶玉石礦床學》課的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4.50(2):42-44.
[4] 金昌寧.寶石學概論非專業教育教學內容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21):152-153.
[5] 凌娟.通識教育選修課《寶玉石鑒賞》的教學改革與體會[J].中國培訓.2017(1下):45.
[6] 金昌寧.寶石學概論非專業教育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2):149,151.
[7] 寧卓.寶玉石文化鑒賞課程改革與創新實踐探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7.34(2):97-98.
[8] 金昌寧.寶石學概論非專業教育媒體課件制作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