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靖一,凌 靜,譚 潔,張晨霞,吳群英
(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江蘇 江陰 214400)
隨著腹腔鏡技術在婦科領域的發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已成為婦科較常見的手術方式,但既往對于肌瘤體積較大的單發性子宮肌瘤(直徑≥8cm),常因術中視野暴露困難、術中出血多而采用開腹手術[1]。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操作器械的改進,腹腔鏡手術醫師手術技巧、手術經驗等的提高,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剝除術在臨床上越來越普遍[2-3]。本研究收集了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自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行150例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在江陰市人民醫院婦科行150例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資料,年齡25~55歲,平均(42.01±6.19)歲,肌瘤大小均為單個直徑≥8cm肌瘤,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隨機分為3組,其中55例為開腹手術為A組,50例行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為B組,45例行腹腔鏡下改良大子宮肌瘤剝除為C組,所有患者均有子宮肌瘤剝除指征,術前常規行婦科檢查、B超檢查及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若有月經量過多、異常子宮出血等情況均行診斷性刮宮術排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3組患者在年齡、手術史、肌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 1 3組病例一般情況比較
1.2.1開腹行大子宮肌瘤剝除術
所有患者取平臥位,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留置尿管,按傳統子宮肌瘤剝除術方法剝除子宮肌瘤[4]。
1.2.2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術
所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采用全身麻醉,留置尿管,置入腹腔鏡,建立CO2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4mmHg,第1穿刺孔取臍窩上緣,其余3個穿刺孔分別位于右下腹、左中腹、左下腹,置入手術器械。患者取頭低足高位,置入腹腔鏡鏡頭觀察盆腹腔情況,觀察肌瘤位置、大小、形態等。于子宮肌瘤、子宮肌層交匯處注射稀釋的垂體后葉素或者縮宮素,在肌瘤突出處用單極電鉤切開子宮漿肌層至子宮肌瘤組織,用肌瘤提拉鉤向外牽拉肌瘤組織,鈍性分離肌瘤,電凝止血,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瘤腔,用肌瘤粉碎器將肌瘤粉碎后取出送病理檢查。
1.2.3腹腔鏡下改良大子宮肌瘤剝除術
在常規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剝除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具體如下:①手術時第一個穿刺孔選擇臍上1~3cm,以便手術空間、手術視野的暴露;②根據不同的肌瘤位置選擇不同的手術切口,若為子宮前壁或后壁肌壁間肌瘤,選擇靠近宮底部縱切口,若為子宮側壁肌壁間肌瘤,選擇靠近宮底側斜形切口以便于縫合切口;③在剝離子宮肌瘤瘤體時,因肌瘤瘤體較大、容易出血影響手術視野,手術時用肌瘤粉碎器邊旋切肌瘤瘤體邊剝離剩余瘤體;④若術中出血較多時,可用雙極電凝電凝止血,對于穿透內膜的肌瘤,完整剝除后先行內膜縫合,再縫合子宮漿肌層,肌瘤瘤腔深的內層先用1號可吸收線行“8”字縫合關閉瘤腔,再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深肌層以及漿肌層。

3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有顯著性差異(F值分別為123.17、66.61,均P<0.05),3組中轉開腹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B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高于A組(t值分別為22.06、7.61,均P<0.05)和C組患者(t值分別為11.10、2.57,均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中轉開腹率比較
注:*P值通過Fisher精確概率法統計。
3組患者術后鎮痛用藥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兩組間比較顯示B組和C組患者術后鎮痛用藥率均顯著低于A組患者(χ2值分別為11.46、15.52,均P<0.05),B組和C組患者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45,P>0.05)。3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均P<0.05),B組和C組患者上述兩指標均顯著低于A組患者(t值分別為-12.30、-15.79,均P<0.05),B組和C組患者之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t值分別為1.02、1.08,均P>0.05),見表 3。

表3 各組患者術后鎮痛用藥率、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3組患者術后病率、腸粘連和腸梗阻發生率(Fisher精確概率法統計)、術后滿意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均P<0.05),B組和C組患者術后病率、腸粘連和腸梗阻發生率、術后滿意率均顯著低于A組患者(χ2值分別為5.20、4.42、5.26、5.07、5.21,均P<0.05),而B組及C組之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χ2值分別為0.34、0.64,均P>0.05)。3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子宮血腫發生率、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皮下氣腫發生率、輸尿管和膀胱及腸道損傷發生率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 4。

表4 各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
注:*P值通過Fisher精確概率法統計。
3組術后兩年復發率比較;A組55例患者中,有9例復發,復發率16.36%,B組48例(2例患者子宮已切除)患者中,有7例復發,復發率14.58%,C組45例患者中,有7例復發,復發率15.56%,3組患者術后兩年復發率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3組術后再生育能力比較:A組有生育要求的35例患者中,25例妊娠,妊娠率71.43%,B組有生育要求的38例患者中,26例妊娠,妊娠率68.42%,C組有生育要求的33例患者中,24例妊娠,妊娠率72.73%,3組妊娠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3組妊娠期無1例患者發生子宮破裂,見表 5。

表 5 各組患者術后兩年復發率及術后再生育能力比較 [%,n/N]
既往觀點認為,子宮肌瘤直徑≥8cm,肌瘤數目多,子宮大小≥12孕周等被認為腹腔鏡手術的相對禁忌癥[5],隨著腹腔鏡器械的更新、婦科醫師腹腔鏡操作水平的提高,腹腔鏡手術適應癥在不斷拓寬,對于子宮肌瘤的大小、數目不再有嚴格控制。眾所周知,與開腹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本研究顯示:與A組開腹手術相比,B組、C組腹腔鏡手術術后鎮痛用藥率、手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病率、腸粘連、腸梗阻發生率均明顯降低,患者滿意度明顯增高,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是,由于子宮血供較豐富,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剝除時手術創面大、術中出血多,尤其是腹腔鏡手術分層縫合瘤腔、縫合打結等手術步驟增多、手術熟練程度不如開腹手術等有關[6],本研究顯示: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多,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并且B組有2例患者由于術中出血量多、出血量大而行全子宮切除術。所以,在腹腔鏡下行大子宮肌瘤剝除術,如何盡量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有效縫合瘤腔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近年來,本單位針對大子宮肌瘤遮擋手術視野、手術創面大、術中出血多以及子宮切口不易縫合到位等情況進行了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具體如下:①針對大子宮肌瘤手術空間小進行改良,手術時第一穿刺孔上移1~3cm,以利于手術空間暴露。②針對大肌瘤剝除后子宮創面大、縫合困難、出血多對子宮切口進行改良,若為子宮前壁或后壁肌壁間肌瘤,選擇靠近宮底部縱切口,若為子宮側壁肌壁間肌瘤,選擇靠近宮底側斜形切口以便于縫合切口。③在大肌瘤剝除過程中,因子宮肌瘤瘤體較大,術中出血多,在瘤體剝除一部分即開始旋切,一方面壓迫子宮切口,同時減少切口縫合前血管開放時間,減少術中出血。另一方面邊剝離變切除有利于縮小瘤體,增大操作空間,有利于手術操作,并且未剝離瘤體在旋切肌瘤過程中可以固定瘤體,減少取瘤時間,減少手術時間。④在縫合過程中,若出血多用雙極電凝止血后再縫合,對于穿透內膜肌瘤,先縫合內膜,再縫合漿肌層,若瘤腔較深,予“8”字縫合關閉瘤腔,注意不要留死腔,可以減少子宮切口血腫的形成。所以,本研究中腹腔鏡下改良大子宮肌瘤剝除術視野更清晰,操作更簡便,術中出血減少利于手術縫合,與B組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相比,C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差異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中轉開腹率、子宮切除率、子宮血腫發生率、輸尿管、膀胱及腸道損傷發生率亦有減少,但差異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均P>0.05),尚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腹腔鏡下大子宮肌瘤剝除由于手術創面大、鏡下縫合困難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本研究中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組有5例出現子宮血腫,予止血促宮縮等對癥處理后好轉。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組術中出血量多,止血困難,與患者家屬溝通后行全子宮切除術。3組患者術后兩年復發率以及再生育能力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均P>0.05),并且3組患者妊娠期間均子宮破裂發生,預后良好。
總之,與腹腔鏡下常規大子宮肌瘤剝除術相比,腹腔鏡下改良大子宮肌瘤剝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減少,并發癥少,并且比開腹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術后病率低,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