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32
新建銀西鐵路(陜西段)田塬隧道位于陜西省彬縣太峪鎮至彬縣涇河右岸之間,穿行于黃土梁峁溝壑區。隧道起訖里程為DK131+137DK135+330,全長4193m,最大埋深約140m,最淺埋深約3m。隧道通過地層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黏質黃土、中更新統風積黏質黃土、中更新統沖積粉質黏土、粉砂、細砂、細、粗圓礫土、卵石土,下伏三疊系上統砂巖夾頁巖。田塬隧道為銀西鐵路高風險隧道之一。
現場勘查發現,在田塬隧道出口DK135+100上方,有一條埋深約2mφ33cm的輸油管道,與隧道以85°交角通過,隧道在該處屬于淺埋段,隧頂埋深約為20m。隧道施工時可能引起地表下沉,連帶輸油管道彎曲變形乃至開裂、斷裂,造成施工安全事故[1]。
安全穿越輸油管道的關鍵技術在于如何防止輸油管道的斷裂,而保證輸油管道不斷裂的關鍵技術在于隧道施工如何減小地面沉降。
輸油管道產權單位建議對輸油管道采取明挖懸吊保護方案,即將輸油管道挖露明,在隧道開挖地面沉降影響范圍外,在隧道中線左右兩側,沿輸油管道兩側各打入4根鋼管樁,將樁頭連在一起形成門架,在門架上架設桁架梁,通過桁架梁將輸油管道懸吊起來。這一方案,理論上可行,輸油管道露明后脫離土體,不會隨地面沉降而發生變形,即使隧道坍方了也不會影響到輸油管道。但實際施做起來難度很大,兩門架的間距至少達到40m(左右兩門架距隧道中線各20m),跨度40m的桁架梁工程規模是很大的。此外還得修建至少1Km的便道,在淺埋隧道頂挖出一條2m深、1m寬的壕溝,容易造成積水浸泡土體,更容易引起淺埋隧道塌方。經過可行性研究后,決定采取以洞內加強支護措施控制地面沉降,確保輸油管道的安全。通過地質縱斷面圖紙和補勘地質資料顯示,DK134+800DK135+330段550m地質情況基本一致,均為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黏質黃土,埋深均在1520m,地勢相對平緩,正好利用地質條件相同段施工總結經驗、調整支護參數和施工工藝,為安全穿越輸油管道做準備。從DK135+200開始做試驗,黃土隧道開挖引起地面沉降以隧道中線處最大,向兩邊逐漸衰減基本呈扁平狀拋物線,影響范圍基本遵循L=D+2×0.5H〔L隧道開挖引起地表沉降影響寬度、D隧道開挖凈寬、H隧道埋深〕,按此經驗公式計算,地表沉降影響寬度約40m,按產權單位經驗“管道撓曲變形不超過0.5%,不會對管道造成任何損傷。”只要隧道中線處地面最大沉降值控制在20cm以內就是安全的,為了更安全把隧道中線處地面最大沉降值10cm,作為輸油管道安全極限。
超前掌子面1015m的地面就開始有微小沉降,與掌子面越近地面沉降也開始加劇;拱頂下沉越大,地面下沉也越大,拱頂下沉量累計在10cm以下時地面沉降幾乎為零;地面越干燥地面沉降量越小,連雨天施工地面沉降量會加大;循環進尺越短,地面沉降量越小;工序越緊湊,地面沉降量越小;仰拱越早閉合成環,地面沉降量越小;拱架鎖腳越強越有利于控制地面沉降。依據上述經驗總結制定了試驗段段施工原則“管超前、短進尺、強支護、緊工序、快封閉、勤量測、早襯砌”。這一施工原則的貫徹落實,使得洞內累計最大拱頂沉降量控制15cm以內,地面累計最大值沉降控制在10cm以內,設定的安全目標值完全可以實現,采取洞內措施加強,是可以安全穿越輸油管道的[2]。
每隔5m垂直隧道中線橫向布設一組地面沉降觀測點,觀測點以隧道中線左右對稱布置,距離中線分別按0m、3m、8m、16m、26m布置,每組9個點,共設13組。測點布置見圖1。為了更準確測出輸油管道的變形,沉降觀測點采用L=2.5m長φ42*3.5小導管從地表垂直打入設置,小導管打入時,注意避開輸油管道。每組測點在距離掌子面15m時測取初始值,每天觀測不少于2次,依據沉降速率或絕對值大小及時調整支護措施。
拱部140°范圍內設φ89*8中管棚,管棚長度L=9m,環與環搭接3m,環向間距40cm;φ89*8中管棚采用干式KG925S型螺旋鉆機,沿初期支護內輪廓,以510°外插角鉆孔,成孔后將加工好的中管棚頂入,采用BS25C型注漿泵采取后退式給中管棚填注水泥砂漿。在中管棚鉆孔過程中要有專職地質工程師對地質情況進一步確認,如有變化要及時采取措施。
中管棚中間設φ42*3.5超前小導管,環向間距40cm,小導管長度L=3.5m,環與環搭接不小于1m;管通過上一榀綱架預留孔,采用螺旋鉆干鉆法成孔,插入加工成型的小導管,在小導管內后退式充填水泥砂漿。

圖2 三臺階預留核心土開挖法施工工序
上弧導開挖臺階垂直高度380cm,預留核心土面積不小于開挖面積的1/2,臺階長度保持在3~5m,上弧導一次開挖進尺嚴格控制在0.5m/1榀鋼架。中下導開挖垂直高度均為370cm,中下導左右兩側不僅要避開左右對挖,也要避開左右同時開挖,中臺階長度保持在3~5m,下臺階距仰拱初支距離保持在10~15m,中下導一次開挖進尺嚴格控制在1.0m/2榀鋼架。中部土體以機械開挖為主,臨近輪廓線開挖以人工為主,嚴格控制超挖,特別是嚴格控制拱腳超挖,防止因超挖造成土體松軟,人為因素引起拱架下沉,針對拱腳土體松軟可以采取大拱腳、大塊鋼墊板以及槽鋼連續托梁來控制拱架下沉。為了避免初噴和錨桿施做期間引起圍巖變形,采取開挖后立即架設鋼架、布設鋼筋網、打設鎖腳錨管,隨后立即進行濕噴混凝土作業的工序緊湊。從開挖到立架再到噴射混凝土一定要做到工藝精準,工序銜接緊湊,實現快速封閉,才能有效防止圍巖松動變形,控制地表沉降[3]。
鎖腳錨管是防止初支沉降變形的重要環節,每個拱腳設計采用兩根L=4.0m長φ42*3.5鎖腳錨管,實際施工時增加為4根。分別在拱腳接頭板上30cm、100cm處,沿鋼架兩側斜向下45°采用螺旋鉆干鉆法成孔,成孔后打入鎖腳錨管,錨管內充填水泥砂漿,錨管通過φ22U型鋼筋與鋼架焊接牢固。
初支采用35cm厚C25濕噴混凝土,嚴格按照規范和施組要求進行濕噴作業,為了確保鋼架背后噴填密實,要將噴頭傾斜一定角度先噴拱架背后,然后再噴其他部位。防止初支、特別是鋼架背后脫空對控制初支變形、地面沉降尤為關鍵。
邊墻設φ22砂漿錨桿,長度L=4.0m,1.0*1.0m梅花形布置。噴射混凝土前,在對應錨桿位置預埋φ42*3.5鋼管作為后續補打砂漿錨桿的預留孔,采用螺旋鉆干鉆法成孔,成孔后采用后退式注入C20水泥砂漿,然后插入錨桿,待砂漿強度達到設計值后上好墊板擰緊螺帽,錨桿頭不得露出噴射混凝土面,最后用噴射混凝土覆蓋找平。

表1 量測頻率表
仰拱利用自行式移動棧橋施工。仰拱上部土體以機械開挖為主,清底以人工開挖為主,嚴禁仰拱超挖后回填虛土,這不僅會導致初支下引起沉地面下沉,后期還會引起仰拱開裂。仰拱一次開挖長度不得超過200cm/4榀鋼架。開挖后立即安裝鋼架布設鋼筋網,盡快噴射混凝土使初支閉合成環。仰拱混凝土每6m澆筑一次,仰拱拱圈與填充采用全封閉仰拱覆模實現分層澆筑,仰拱與上導掌子面距離控制在30m之內。
二襯施工采用防水板鋪掛臺車鋪掛防水層,綁扎鋼筋,利用全液壓襯砌臺車逐窗澆注、分層振搗混凝土。為了抑制初支持續變形引起地面沉降,二襯宜緊跟,只有二襯施工完畢,才可說安全通過輸油管道,二襯距掌子面控制在50m之內。
對于淺埋隧道洞內圍巖和支護體系的收斂變形,特別是拱頂下沉會直接反映到地表沉降,通過洞內監控量測的信息反饋,不僅可以指導洞內施工,同時可以更好地指導控制地面沉降。洞內監控量測布點斷面必須與地面沉降觀測布點斷面里程對應,每隔5m布設一組監控量測斷面。監控量測并依據《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Q/CR 9218-2015)、《鐵路黃土隧道技術規范》(Q/CR9511-2014)進行。監控量測頻率按表1執行[4]。
2017年3月9日,田塬隧道從DK35+130起按試驗成功的施工方案開始穿越輸油管道,2017年4月10日初期支護順利穿過DK35+100處輸油管道,2017年5月10日初期支護順利通過DK35+070,2017年7月8日襯砌順利通過DK35+100,至此,田塬隧道安全順利穿越了輸油管道。只有在3月20日施工至DK35+120時遇到連雨天,洞內拱頂下沉速率超警戒,采取了臨時封閉掌子面暫停施工的應急預案,兩天后恢復正常施工,4月23日施工至DK35+113是洞內拱頂下沉和地面沉降速率同時出現報警,采取封閉掌子面和補打大鎖腳錨管后,拱頂下沉和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一天后恢復正常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