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剛,薛雪
(中國航發哈爾濱軸承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00)
雙半內圈三點接觸球軸承為分離型結構,采用雙半內圈使得裝球數量增多,軸承具有更大的承載能力。雙半內圈結構三點接觸球軸承的安裝和拆卸不便,裝卸時容易導致表面劃傷、磕傷等情況的發生,為解決此問題,在設計上考慮增加內徑彈簧夾子予以固定。
某型號雙半內圈三點角接觸球軸承結構如圖1所示,雙半內圈通過內徑彈簧夾子(圖2)相連接,夾子的2個卡口分別嵌入雙半內圈的內徑槽中。內徑彈簧夾子材料為ZGCr15,要求進行調質處理且表面發藍處理,彈簧夾子結構屬薄壁件,壁厚為1.2 mm,卡口較淺,卡口高度0.6 mm,車削加工易變形,廢品率高。

圖1 雙半內圈三點角接觸球軸承結構Fig.1 Structure of three point contact ball bearing with double half inner rings

圖2 內徑彈簧夾子結構尺寸圖Fig.2 Structure dimemsion of bore spring clip
投料方式:棒料投料。
工藝路線:細車平面、鉆孔、細車內徑面、車內外徑面、去銳角、切斷(數控棒料機)→細車切斷面、車外槽、倒角→調質處理→鉆孔、銑斷口→去孔邊及斷口毛刺→表面發藍→提交。
改進前工藝路線采用棒料投料可以保證第1道成形工序的加工精度,但車切斷面、外槽工序用數控車床加工,使用三爪卡盤夾緊,因工件壁薄,在夾緊力的作用下容易產生變形,從而影響工件的尺寸和形狀精度。因此,為提高產品的合格率,需要從工件的加工工藝流程、切削用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制訂工藝流程為:細車平面、鉆孔、細車內徑面、車內外徑面、細車外槽、去銳角、切斷(數控棒料機)→軟磨切斷面(單端面磨床)→退磁、清洗→光飾→鉆孔、銑斷口→去孔邊及斷口毛刺→調質處理→時效處理→表面發藍→提交。
薄壁零件加工過程中易出現變形,主要包括:夾緊力作用下的受力變形;切削熱引起的受熱變形;徑向切削力作用下產生的振動和變形。采用數控棒料機進行成形加工,將車外槽工序移至第1道成形工序中。采用數控棒料機將工件內徑面、外徑面、端面、外槽全部加工完成;調整為軟磨切斷面工序,軟磨切斷面后采用光飾的方法去除銳角,避免三爪卡盤夾持外圓或支承內孔的裝夾方法造成的受力變形;調質后彈簧夾子內部有一定的殘余應力,因此在調質后增加時效處理,有效地減少調質處理產生的變形。
由圖2可知,鉆孔與斷口的中心夾角為30°,孔邊緣距斷口為3.4 mm,斷口夾角為18°。為保證孔與斷口的位置關系符合要求,需要設計鉆銑模具(圖3),一次裝夾完成鉆孔及銑斷口的加工。

圖3 鉆銑模具結構圖Fig.3 Structure diagram of drilling and milling moulds
模具采用45#鋼制造,熱處理后硬度為35~40 HRC。結構設計為上壓式,底座帶止口固定內徑面及兩側端面,限制6個自由度。上壓式結構在加工時能夠有效控制工件的受力變形。
3.3.1 刀具的選用
1)選擇φ34 mm內孔鏜刀機夾刀具(U鉆),刀具具有較好的剛性,能夠減少振動變形和防止產生振紋;無需刃磨;換刀時間縮短。
2)端面、外圓、內圓選用80°正前角刀具,低速精加工,切削力小。
3)車外槽選用2 mm寬切槽刀片,刀板式夾緊。刀片兩側圓角小于0.1 mm,避免安裝時彈簧夾子落不到內圈的槽底,凸出內徑面,從而影響軸承內徑尺寸(變小),影響裝配使用。
3.3.2 切削參數的選用
先選背吃刀量ap,再選進給量f和切削速度v。粗車外圓考慮到加工效率選用較大的背吃刀量和進給量,細車外圓則相應減小;內圓車削時采用低轉速小進給量方法,以減少因切削熱引起的變形;車外槽也采用小進給量的方法。具體切削參數見表1。

表1 切削參數選用表Tab.1 Selec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加工實踐證明,優化后的工藝合理可行。通過設計鉆銑模具能夠一次裝夾完成鉆孔和銑斷口工序的加工,保證了孔與斷口的位置關系;通過合理的選用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有效避免了受力、受熱及振動引起的變形。滿足了雙半內圈三點接觸球軸承內徑彈簧卡子(薄壁件)的工藝要求,工件各項幾何尺寸、精度得到改善,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廢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