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總結違背出版倫理的類型、實例及原因,為高校和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借鑒。歸納了違背出版倫理的類型,通過4個具體實例分析出產生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原因,并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通過加強出版倫理的宣傳教育、制訂可防范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周密的出版流程、加強編輯職業素養方面的教育培訓等相關措施來降低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
關鍵詞:出版倫理;學術不端;科技期刊;科研誠信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41-02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研活動,而科技期刊是承載科研活動成果的載體,科研活動的成果是通過科技期刊傳播的[1]。但是,科研活動的主體是科研工作者,而科研工作者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會做出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使出版業處于混亂的局面[2]。其結果,不僅降低公眾對科學研究結果及科技期刊的信任度,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會減緩或阻礙社會的進步。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屢有發生,科研誠信、出版倫理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3]。應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是困擾編輯工作者的難題。
一、違背出版倫理的類型
(一)偽造或篡改基礎數據
偽造數據,指的是未進行研究而用虛假的數據提出虛構的研究結果的行為。篡改數據,指的是雖然進行了研究,但是修改部分數據提出研究結果的行為。如果因為偽造或篡改數據而失去了公眾對科學研究的信任度,可能會導致政府及各種團體對科學研究的資金支持,不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
(二)剽竊
在文中不標注參考文獻而直接引用別人的想法或研究結果,是非常不妥當且不道德的行為。不管是他人的論文還是本人已發表的論文,如果在文中不標注參考文獻的情況下直接引用,就可以認為是剽竊。若要防止剽竊,則需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一稿多投或反復投稿
將相同的論文同時向兩個及兩個以上的雜志社或編輯部投稿,這是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浪費審稿人員及編輯人員的時間,而且如果同時刊發在兩個及以上期刊上,則損害期刊的聲譽。
(四)相似論文的投稿
相似論文的投稿,是指以一個實驗為基礎的內容相似的論文反復投稿的行為。相似論文的投稿是降低自己信任度的行為。
(五)不當署名
論文中署名的作者應該是在研究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員。例如,構思和設計研究課題、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人員;對論文的初稿、論文的重要內容進行修改,補充關鍵內容的人員等。另外,作者署名應該是在投稿前確定的,一般情況下投稿后不能修改作者署名。還應該注意的問題是,如果是研究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員,不管是學生還是實驗室的技術人員,都應署名。國際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在論文中提示作者的信息及相關科學領域。
但是,編輯有時會遇到作者投稿后甚至出版后要求變更作者署名的情況,被署名的作者中會出現不具備署名資格卻被署名的作者,還會出現具有署名資格的人員未被署名的現象,這些都是署名不當行為。
二、產生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實例及原因分析
高校自然科學類的學報(簡稱高校學報,下同)屬于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中存在的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4],在高校自然科學類的學報中自然存在甚至更加嚴重。下面,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為例說明出現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原因。
(一)實例1(不當署名)
為了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我校每年都參加國家級、省級等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根據《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國家級及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題要求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1篇及以上論文,并且論文或專利以項目組學生為第一作者。但是,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及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有限,指導教師為了達到結題的目的,撰寫相關論文以后將項目組的學生署名為第一作者,即出現了不當署名的現象。
另外,高校的一些教師及科研人員為了晉升職稱、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任務,向科研能力較強的人員索要論文,在種情況下也會出現不當署名的現象。
(二)實例2(相似論文的投稿)
例如,某高校的老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向某期刊投了4篇稿件,題目分別為“遼寧省FDI 與碳排放的相關性研究以及碳排放的管理對策(2014-415)”、“FDI、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量的相關性分析(2015-045)”、“進出口貿易與碳排放的相關性分析——以遼寧省為例(2015-046)”、“我國碳排放量與FDI、出口貿易的相關性分析(2015-050)”。從題目上來看,4篇論文比較相近,而且論文所用的方法完全相同,可以認為是相似論文。雖然通過CNKI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不到這4篇論文是相似論文,但是這是因為投后3篇論文時第1篇論文還沒有刊發,還沒有收進CNKI系統。學報編輯建議作者后投的稿件做退稿處理,不能做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最后在編輯的建議下作者同意做退稿處理。
(三)實例3(偽造或篡改基礎數據)
目前,很多高校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勵教師及科研人員在SCI、EI收錄期刊及CSCD期刊上發表論文,從科研政策上給予扶持。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例,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一篇論文,獎勵50萬元;在SCI收錄的源期刊發表論文,獎勵9千元;在EI收錄的源期刊發表論文,獎勵5千元。而且,規定在晉升教授及副教授的教師需要在SCI、EI收錄期刊上發表至少1篇論文。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的教師及科研人員想盡各種方法把論文投到SCI、EI收錄期刊上。但是,SCI、EI收錄期刊相對于一般的期刊對論文的要求較高,對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圖要求很高。為了達到刊發的目的,有些作者就偽造或篡改基礎數據,做出違背出版倫理的行為。
(四)實例4(一稿多投或反復投稿)
有些教師及科研人員為了達到晉升職稱所需的論文篇數,以一個實驗為基礎的內容相似的論文反復投稿;有些雜志社/編輯部審稿周期比較長,規定審稿周期為二個月至三個月,所以有些作者為了縮短論文刊發時間而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
三、防范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出版倫理的宣傳教育,推進高校的學術道德建設[3]
高校是科學研究的重鎮,對學術道德建設負有重大責任[5]。應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員工入職培訓、講座、主題展覽等不同的途徑,加強對在職教師、在校研究生學術出版倫理的宣傳教育,以營造良好的學術風氣,增強在職教師、在校研究生及學術出版從業人員的學術倫理意識,推動中國高校的學術道德建設,使學術風氣不斷得到凈化。
(二)制訂可防范違背出版倫理行為的周密的出版流程
制定出版規范,強化學術著作標引等的規范,很多學術期刊也在其投稿指南中對論文的格式規范作出了具體規定。例如,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編輯部規定:作者投稿時需要與編輯部簽訂版權轉讓協議,防止論文剽竊和重復發表;通過CNKI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由專人檢測論文的復制比,規定復制比不能超過10%,復制比超過10%的論文做退稿處理,以防范違背出版倫理行為;投稿后,不允許修改作者署名,不允許增加或刪減作者人數,以防止不當署名現象的發生;要求引用的內容必須標注參考文獻,以防止剽竊行為的發生。
(三)加強編輯職業素養方面的教育培訓,以提升其學術規范意識與素養培養[6]
給編輯創造參加新聞出版總署及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組織的出版倫理方面的培訓班,以增強他們的學術倫理意識,提高他們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
作者簡介:宋官龍,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室副主任,編輯,東北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娟.編輯如何讓科技期刊反映最新科研成果[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20):247-248.
[2]趙磊,張俊杰,孫楠.我國高校學術不端行為及其防治[J].中國高校科技,2014(5):34-36.
[3]王晶,鐘紫紅.全球出版倫理委員會流程圖對期刊編輯應對學術不端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1-15.
[4]錢俊龍,謝燕,熊櫻菲.學術不端行為現象的防治與科技期刊倫理學研究:從上海地區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學術不端行為及治理調查”引出的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94-197.
[5]顧海良.“弘揚學術道德推進學術創新”筆談:關于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建設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58(5): 517-519.
[6]閆生金.理論期刊編輯基本職業素養的提高及強化探析[J].理論導刊,2011(8):101-10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