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詠流傳,經典永流傳。在2018年初,由央視一套推出的中國首檔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正如花盛開,各色經典傳唱人和詩以歌,用音樂的語言來抒發詩詞的古韻,詮釋詞人的內心情感,跨越時空的交流,再次創造經典。文章以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論及文化價值的增值來定性分析文化與音樂的融合傳播,用人們喜愛的方式來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將經典文化繼承與弘揚。
關鍵詞:融合文化;價值增值;音樂;詩詞經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169-02
早在漢代時,就有以歌和詩的傳統。《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篇包括了15個地方的民歌,《雅》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而《頌》則多為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由此可見,音樂與古典詩詞的融合由來已久,跨越千年。而今《送別》《清平調》《枉凝眉》《月滿西樓》和《但愿人長久》等等,也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歷久彌新。隨著《經典詠流傳》的熱播,使得高雅文化與現代流行音樂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展現出全新的經典作品。
傳唱千百年的古韻,吟誦千百年的詩詞,共同喚起我們對古詩詞的熱愛。經典傳唱人王俊凱、王力宏和鳳凰傳奇等人對《明日歌》《三字經》《聲律啟蒙》和《將進酒》等古詩詞的二次創作令人耳朵一亮。傳統文化、現代技巧和當代交流方式的結合,使作品達到一個更加新的高度,讓經典再度流行,以一種更加浪漫的方式代代傳承。
一、融合文化理論
被譽為“21世紀的麥克盧漢”的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新舊媒體的碰撞》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融合文化”理論,融合文化就是一個“新媒介和舊媒介碰撞、草根媒介和公司媒介交匯、媒介生產者的權力和媒介消費者的權力以不可預測的方式互動”的場域。[1]它涉及媒介融合、參與性文化和集體智慧三個方面。[2]媒介融合不僅作用于技術和管理層面,而且作用于文化層面。[3]不同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而融為一體。而參與性文化更突顯受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即受眾是融合文化的參與者,參與者自愿的臨時聚集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展現集體智慧。[4]文化也在與時俱進,受眾用全新的視角重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相互融合碰撞,閃現不同以往的耀眼星光。
1.樂器與古詩詞的融合
古詩詞與古琴、編鐘、琵琶和嗩吶等樂器的改編融合,創造出新的文化情懷,給我們帶來對古詩詞的另類感受。悠揚高雅的古琴、恢弘大氣的編鐘和高亢激昂的嗩吶無一不引領我們進入詩詞樂曲的意境之中。如經典傳唱人尚雯婕演唱的《木蘭辭》,《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贊揚木蘭勇敢善良的品質和保家衛國、英勇無畏的精神。而穿插嗩吶的表演著實是點睛之筆,嗩吶既適于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又能夠深刻而細膩的抒發內在的思想感情,將花木蘭一代巾幗英雄不讓須眉的氣勢完美呈現出來。龔琳娜演唱的《離騷》,編鐘的打擊樂更是為其添上一筆濃厚的情感色彩,將屈原勇于追求真理和憤懣的心情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還有鳳凰傳奇演唱《行香子》中竹笛的清脆和古琴的優雅和以曲調,在我們心中勾勒出一副春光明媚、蝶影翻飛的田園風光圖。樂器這般獨有的特色和風格各異的詩詞完美互配,似是有緣千里,實則命中注定。
2.藝術與古詩詞的融合
運用國粹京劇、豫劇和越劇等藝術形式表演的古詩詞驚艷絕倫。如北朝民歌《刺勒歌》,騰格爾用阿卡貝拉的演唱方式表現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的寬廣遼闊的草原文化。還有王泓翔演唱的《墨梅》,其聲音空靈清逸,加以京劇戲腔的演唱,使得《墨梅》這首詩詞清新高雅的意境融合無間。當余少群搭檔原唱陳力,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一首《枉凝眉》再次喚起我對《紅樓夢》的喜愛,寶黛情緣依舊催人淚下,讓這首經典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
3.科技與古詩詞的融合
驚艷屬最受青少年歡迎的虛擬歌手洛天依與京劇代表人物王佩瑜跨界合作演唱的《水調歌頭》,對這首詞的二次創作,使用了全息投影技術,也即現代最新科技代表洛天依。這樣驚奇的組合來演繹古典詩詞文化,令人認識到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文化并沒有停止腳步,也不斷地在與時俱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科學技術不僅能推動文化的生產,提高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而且能改變和影響人們思維方式,進而創新文化發展的內容和形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5]
文字是視覺動物,一字萬言,和諧相生。如車萬育《聲律啟蒙》中的“顏陋巷 阮途窮”就包含兩個典故(顏回和阮籍),簡短的文字飽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但單一的視覺傳播較為淺顯,表現力也相對薄弱,甚至有時會顯得枯燥乏味,讀者無法深刻理解詞人的內心情感。谷建芬老師在節目中說道,“音樂是心靈藝術,它不像美術可以視覺,音樂是一個聽覺的東西,聽覺進入到人的心里,而這個心是通過音樂的溝通,使它進入到更深的靈魂。”而今,詩詞本身的藝術風格加上新的音樂語言,再現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跨越時空。我們在用新時代的跨媒介敘事方式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每一種媒介對于闡述這個經典文化都有其特殊的貢獻。高雅文化的魅力、音樂的震撼心靈的表現力和現代高科技的融合,經典再創造、在分享。
二、文化價值的增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直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經典傳唱人關喆將這份情延展至對祖國的思念。我們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國就是我們的大家。“中國護照就是一張回家的船票”,黃細林(一名利比亞撤僑事件的親歷者)如是說。一條短信讓處于子彈紛飛,危難時刻的如黃細林一樣的華僑同胞們知道,祖國沒有放棄他們,會把他們帶回家,家永遠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古詩詞帶給我們的意義不單單就只有一種,我們通過感受作者帶給我們的情感意蘊,同時也加以延伸以賦予其更多價值,為文化增值。
無論是《少年中國說》中,張杰用他那充滿正能量的歌聲演繹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使我們的青少年重新燃起斗志、慷慨激昂,同時也激勵著少年郎們挺起脊梁,披荊斬棘,不負年少。抑或是傳奇音樂人陳彼得改編的《青玉案·元夕》,一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再次感動無數人,現代搖滾的曲風完美展現詞中盡顯狂歡的景象,陳彼得老師自彈自唱的孤獨與豪放的姿態深入人心。爾后,老師所吟誦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也表達了對祖國這片土地深深地愛。我們愛這祖國,愛的深沉。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2014年,顧盼的外公王之煬的故事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王之煬老人熱愛經典文化,并用生命在為詩詞歌唱,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而現在在《經典詠流傳》這個節目中,在《一生一闕歌》的演唱中,王之煬爺爺與王錚亮的隔空對唱瞬間讓人眼中溢滿淚水。正如此,也讓這些愛更為《長恨歌》這首詞賦予寶貴的意義。又或許是《鵲橋仙》的浪漫愛情,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遇上汪明荃與羅家英夫婦的伉儷情深,配上粵語,熱情歌頌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美好愛情。其愛國之情、思念之情和浪漫主義情懷溢滿胸懷。
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其內在價值不斷地增值和繁衍,形成新的價值觀。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其魅力依舊不減當
年,變得更加濃厚,但許多人卻愈漸感到生疏。馮驥才先生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只不過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社會節奏太快,我們通過手機、網絡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又是高科技時代,好像使得我們跟傳統文化有點遠。”他也提到,傳承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地創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激起大家的熱愛,在熱愛的過程中一定會提高他們的修養。經典傳唱人中不僅有年輕人所熟知的演員、歌手,還有藝術大家和后起之秀,更有許多熱愛詩詞文化的普通人。他們把對詩詞的喜愛和感受用音樂的語言和獨特風格來詮釋和演繹,共同展現出一個個動人的舞臺。并且,通過鑒賞團評委北京師范大學康震老師向觀眾解讀詩詞背后的人文背景,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庾澄慶和曾寶儀帶領我們共同來鑒賞歌詞的內涵意義。音樂與古詩詞的結合,開啟了一扇傳播中華文學的大門,傳承經典文學,溝通詩詞你我,傳播海外,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魔力。
三、結 語
詩詞作為高度凝練與格律化的語言,它所特有的語言美本身具有音樂化的特點,而音樂豐富了詩詞創作的題材內容和表征形式。[6]用音樂和古詩詞的溫暖與力量,教會我們如何去傳唱文化、擁抱未來。
康震老師說,“經典一直在被完善,成為一個新的經典。”經典不是死的,而是活的。《經典詠流傳》再次喚起我們對古詩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此前,《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誦者》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傳播方式的區別,一個是背出來,而另一個是唱出來。《經典詠流傳》創造了一個大眾所喜愛,所流行的方式來傳播經典詩詞的美。通過音樂與詩詞的交流溝通,傳播中華傳統經典文化,請打開微信搖一搖,讓“我”們把經典唱給你聽,分享給你們,把中華傳統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王蕾.亨利·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論分析[J].東南傳播,2012(09):11-13.
[2](美)詹金斯著.融合文化 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 第30頁
[3]王蕾.亨利·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論分析[J].東南傳播,2012(09):11-13.
[4]楊玲.媒介、受眾與權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4(04):64-70.
[5]陳民杰.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N].人民日報.2017-01-26(07).
[6]李笑珂.淺析音樂作品與古詩詞的融合[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11):183-184.
[責任編輯:艾涓]
作者簡介:周婷,女,新聞與傳播學院媒介文化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