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忠 簡夢芝
摘 要:“后真相”時代下,人們被情緒所支配靠既有經驗對事件進行主觀評價,事實反而變得不再重要。然而,情緒化的受眾在網絡上打破區域限制,迅速聚集聯合而實現快速便捷的交流,容易使非理性化的傾向走向極端,導致群體極化。文章根據“榆林產婦墜樓”事件,從傳統媒體、社交媒體和受眾所發生的變化三個角度,淺析“后真相”時代下網絡群體極化的發生機制并提出反思。
關鍵詞:“后真相”;網絡群體極化;“榆林產婦墜樓”事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49-02
“后真相”(post-truth)是指“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其最早是出現在1992年美國《國家》雜志的一篇文章里[1]。《牛津詞典》將其解釋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匯,這反映了過去一年的熱點指標,更是預示著后真相時代的到來。
“網絡群體極化”是指網民對某一議題評價的傾向性在加入網絡群體討論后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走向網絡暴力等極端。近年來,網絡暴力現象在互聯網平臺上肆意蔓延,各類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不斷發生,這與“后真相”時代的“情緒先于事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上海女孩逃離江西”、“羅爾事件”、“榆林產婦墜樓”事件,都引起了網絡一陣喧囂。
一、“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的網絡群體極化
2017年8月31日,在陜西榆林某醫院,一名產婦在等候生產期間從該院五樓墜樓身亡,事件一經曝出,便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醫患關系、家庭問題、孕婦生育問題觸動著網民的神經,網民的情緒被點燃,網絡暴力等群體極化現象隨之發生。最初,產婦墜樓事件被網友微博爆料,醫院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占據輿論制高點,聲稱“產婦由于疼痛兩次和家里說想要剖腹產,但家屬堅持順產,最終產婦從五樓跳下”,由于符合受眾對婆媳關系的“刻板偏見”,情緒化的網民沒有對信息加以核實便一邊倒地批判家屬,產婦的婆婆和丈夫被謾罵和人肉,成為網絡暴力的承受者;隨后,當輿論發酵到一定程度,當事人丈夫和家屬發言澄清的聲音才顯露出來,披露是醫院拒絕剖腹產而導致產婦墜樓,部分網民又根據醫患關系的“刻板偏見”,直接相信家屬的言辭轉而對醫院進行批判。
在將事實置于不太顯要的位置的“后真相”時代下,受眾往往只依據自身經驗和認知,結合自身情緒對事件進行直接定義,進而給出自己的評價。這意味著受眾在這個時代下更易被虛假信息、煽情性信息所利用,進而做出不合常理的行為?;仡櫿麄€事件,我們發現事件陷入了“羅生門”,醫院和家屬雙方各執一詞,真相一直都不明朗,只是由此所引申出的“醫患關系”和“家庭關系”社會問題觸動到網民神經,網絡暴力便實實在在地發生了。這在一定程度顯現出“情緒先于事實”的時代特征。
二、當下時代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成因
(一)社會問題的沉積與爆發
對于“榆林產婦墜樓”事件,我們不禁感嘆為何這一事件能引起線上線下全民關注?反觀以往備受關注的輿情事件,尤其是引爆全網的重大網絡輿情事件,幾乎都是社會關注的公共話題,有著強烈的情感要素。例如“婆媳關系”“性別歧視”“醫患關系”“貧富差距”等。而“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我們不得不想到事件背后所隱含的社會問題:“緊張的醫患關系”“產婦與家庭的關系”“產婦生命的自主決定權”等。
目前中國還在社會轉型期,各方面還不夠完善,這使得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群體之間的不滿情緒也日益積累,而在網絡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使得各類信息鋪天蓋地襲來并聚集,具有共同情感的受眾以社群的形式聯結,對社會問題的不滿情緒在群體中被放大,并在群體討論下變得更為地極端化。
(二)社交媒體的助推
1.網絡“意見領袖”的議程設置
“意見領袖”即“輿論領袖”,在自媒體上一般是指具有較多粉絲的、影響力較大的人,他們可以通過議程設置,設置網民的輿論話題。從案例事件中可以發現,事件一經曝出,真相還不明確的情況下,一眾自媒體大V便陸續登場,這些“意見領袖”制造出抓住網民情緒的推文巧妙設置了受眾的議程,通過傳播諸如“孕婦下跪求家屬”等內容,激起網民情緒,促進了部分群體的極化。
2.網絡信息的“協同過濾”
“協同過濾”由凱斯·桑斯坦針對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而提出的,指網絡平臺通過同類信息搜集和網址鏈接,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窄化”[2]。根據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接觸,受眾更加傾向于接觸與自身固有傾向保持一致的信息,而網絡的“協同過濾”無疑是加劇了這一現象。興趣相投的受眾將會形成了虛擬團體,這些團體由于長期接受相似的信息而變得更為靠攏,而固有傾向在長期的信息渲染下也會變得更為極端。不僅如此,“協同過濾”也在很大程度阻止了“不同意見”信息的滲透。
(三)受眾自身特點
1.網絡群體“狂歡”
研究表明,網民“群體極化”傾向更為突出,網民在網上因趣味相投而組成虛擬團體,并形成較強的群體認同感,這種情況容易使某些觀點產生極化。而社交媒體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匿名化的網民利用符號進行互動交流,缺乏責任的約束,沖動、非理性的行為更容易被激發,對于生活中不敢或不愿表露出的意見,在網絡空間中更加容易被表現出來,例如對社會表達不滿和挑戰權威,并走向群體“狂歡”。
在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中,受眾不再那么介意所獲得的是否是事實,而更在意自身的情感情緒是否在事件中獲得代入感?!昂笳嫦唷睍r代,受眾的個人理性迷失,僅依靠已有經驗和認知表達觀點。輿論從產生、發酵到消亡的整個過程,“狂歡”的受眾大量聚集,卻鮮有人真正地去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輿情事件開始演化為受眾發泄情緒的一個出口。
2.受眾的刻板偏見
“刻板偏見”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它會讓我們在認知某個群體時忽視個體的差異,對個體做出不夠客觀的評價?!昂笳嫦唷睍r代下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與受眾的刻板偏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即使是錯漏百出的一個謠言,只要切合網民的刻板印象,便能引起輿論爆炸。
例如在“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最初網民群體僅根據醫院提供的單方面聲明——家屬反對剖腹產,網民腦海中預存的“家庭矛盾”“夫妻矛盾”“產婦沒地位”等刻板印象便立刻浮現出來,部分女性群體紛紛將自己與墜樓產婦的身份置換,認為產婦的遭遇即是自身的一個縮影,然后將當事人家屬作為不滿情緒的宣泄口。隨后亦此,在“醫患關系”刻板偏見作用下,以曾經在醫院經歷不公待遇的“遭遇者”為主的人群開始對醫院進行了新的討伐。
(四)傳統媒體的缺位
“后真相”時代下,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煽情性、鼓動性的信息,網絡受眾的情緒化意味著受眾有時刻面臨被擺控的風險,而傳統媒體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它具有的權威性是社交媒體所不能比擬的,如果此時傳統媒體缺位,將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加劇。
從“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中,我們發現,產婦于8月31日墜樓身亡,事件從9月3日在微博爆出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輿論高峰,而直至9月5日才陸續有媒體跟進報道。相比而言,傳統媒體的報道相對滯后,事實真相無處探尋、網絡媒體的眾說紛紜導致人們隨意對事件作出評判,在群體感染機制的作用下,網絡群體更易產生群體極化。
三、“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反思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背后隱含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否則有可能從網絡虛擬聚集,發展到真實的社會運動中來。因此,有效減少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除了需要解決背后隱含的社會問題,還需傳統媒體、網絡空間和受眾同時發力。
(一)傳統媒體應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網絡空間是群體極化現象發生的土壤,整齊劃一的輿論傾向導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盲目站隊、跟風,促進了群體極化。而傳統媒體是輿論的引導者,雖然在時效性上與社交媒體有一定的差距,但它依然是傳播的主力,特別是在突發性事件中,傳統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替代,它所積累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之占據話語權。因此,在輿情事件發生后,傳統媒體應該及時調查事實真相,對事件進行議程設置掌握話語權,并在“兩微一端”及時公布真實消息,緩解網絡受眾的不滿情緒,引導網絡輿論向理性的方向發展。
(二)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
目前網絡相關建設還不夠完善,各種信息在社交媒體上暢通無阻,即使是事后刪除,其擴散造成的影響也是無可挽回。因此,對于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網絡營銷賬號捕風捉影、煽情化傳遞信息的現象,相關部門和平臺運營商應該給予相應的處理,不僅如此,國家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快網絡實名制制度的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掃除網絡霧霾,凈化網絡空間,讓謠言無處遁身。
(三)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
在“后真相”時代,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是減少群體極化現象發生的重要途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提高受眾辨別信息的能力。對于一些明顯的虛假消息,網民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避免被一些營銷賬號“帶動情緒”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二是提高受眾傳播信息的能力。不盲目跟風、轉載,在輸出符號的同時,要判斷內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作者簡介:周衛忠,男,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文體學研究;簡夢芝,女,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理論與實務研究。]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Post-truth politics[EB/OL].(2017-02-23)[2017-02-2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truth_politics.
[2](美)凱斯-桑斯坦著.黃維明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