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湖濱林邊小學 邱麗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绷己玫臄祵W情感態度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克服困難和探索創新的動力。當學生在學習活動時出現錯誤,教師應寬容對待,這樣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思維才更活躍,探索和實踐勁頭才更足。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走下“一言堂”的講壇,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就所學的內容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課堂成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學習天地。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資源,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并挖掘錯誤中蘊涵的創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才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新境界,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老師應允許學生出錯,理性地看待錯誤,同時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恰當地處理好錯誤資源,變錯為寶,因勢利導,或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分一分與除法”時,由于剛接觸除法,很多同學分不清“被除數”和“除數”,老師又不能告訴學生“被除數和除數誰大”(有三種情況),怕形成學生的思維定式,所以當有一個男生寫出“2÷4”的算式時,剛說出來,其他學生都喊起來:“老師,他編錯了?!边@個同學難過地低下了頭。這時,老師走到那位同學身邊,輕輕撫摸他的頭說:“同學們,其實他很了不起,這道題他沒編錯,只是被除數比除數小了,要等到我們上五年級的時候才會做呢!”同學們聽了都很詫異,過一會鼓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個同學也慢慢抬起了頭。
這時,教師再利用學生的算式進行改編:誰能把“2÷4”這個算式中的“2”重新換成一個數,使它成為一道我們目前能用表內乘法口訣解決的除法算式呢?(學生激情高漲,課堂氣氛又活躍了起來)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如果“2”不動,怎樣添上一位數,使它成為一道除法算式呢?學生說出了:在“2”的前面添“1或3”,就是12÷4 = 3或32÷4=8;在“2”的后面添“0、4、8”,就能得出三個算式:20÷4 = 5、24÷4 =6、 28÷4 = 7。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及時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得到每個孩子的認可。教師充滿贊賞的鼓勵在學生的內心掀起了波瀾,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在此,教師利用學生的錯誤,巧妙設計,循循善誘,使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放飛思維的場所。正是老師靈活的教學機智,才激起了學生后續的動力,才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但長期以來,對待學生數學學習上的錯誤,我們缺乏一種“主動應對,有效利用”的理念和策略,教學實踐中經??梢钥吹接胁糠謱W生對于相同的錯誤屢犯不止,影響學習效率,甚至挫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因此,我們應重新審視錯誤,有效利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讓“錯誤”美麗起來。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時,我讓學生齊讀鐘面上的12個數時,一位男生在讀完“12”后,接著又順口數出了“13”,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位男生害羞地低下了頭。這時,我先提了一個問題:“鐘面上有13嗎?”大家都回答:“沒有?!彪S后我播放了一段錄音:現在是北京時間13點整,然后追問:“鐘面上沒有13,但生活中有‘13時’,誰知道‘13時’就是幾點?”等我拋出這個問題時,發現這個男孩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又開始認真思考著。
在這里,由于老師的機智處理,巧妙地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這一時機,即時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在看似不經意間保護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出錯的過程是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必然過程,它伴隨著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教師在面對待學生的“錯誤”時,首先要冷靜分析,正確處理好學生的錯誤并加以利用,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如出示:下表是小明家2017年上半年每月的水費開支情況,你能估一估,小明家今年用了多少元水費?

月份 1 2 3 4 5 6水費/元 59 61 57 62 58 61
題目一出示,有的孩子就脫口而出:把每個月估成60,用60×6=360。這時,我沒有進行評價,而是提醒:請你們按照閱讀的方法,先默讀第一遍題目,再小聲閱讀第二遍,然后理清題目中條件之間的聯系,最后拿出筆劃出題目中出現的關鍵字或詞。閱讀片刻,一位孩子站起來說:我認為他的思路與方法是正確的,但他審題馬虎、粗心,沒有注意看“去年”這個時間詞,它表示求的是一年,共有12個月,而不是像以前,要求表格中提供的信息——6個月,所以這道題應列式為:60×12=720。
學生出錯是學習的必然,關鍵是教師要敢于正視學生錯誤,讓他們在“用錯”“防錯”“誘錯”“反思”中放松思維、點燃思維、體驗成功!學生不僅能針對性地糾正自己的不足,還能養成自主找錯誤的習慣,提升充分吸收知識的機會,否則將會錯失“過而能改”的良機。這樣,教師才能把“錯誤”變成數學課堂教學的亮點,使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總之,只有營造和諧、自主、有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出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動手能力等,才會使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創新靈感凸顯,這樣的課堂才會成為有效、靈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