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世界杯越來越像一場偽球迷的狂歡,這并不是寒磣偽球迷,而是陳述一個事實。從觀賞性而言,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歐洲五大聯賽和歐冠,才代表著當今世界足壇的最高水準。
這很容易理解,相比俱樂部,國家隊就像臨時拼湊的雜牌軍。平時沒有一起踢球,自然談不上默契配合,無論戰術體系還是戰術紀律,都遠遠比不上俱樂部。而且越是強隊,那些來自各豪門俱樂部的球員就越疲憊,因為他們會經歷一個漫長賽季,面臨聯賽、杯賽和歐冠的三線作戰,這也是每次世界杯都有強隊早早出局,或者小組賽跌跌撞撞的原因之一。
世界杯的精彩度下降,會不會導致商業價值下降?短時間內或許不會,因為投資慣性仍在。
這些年里,世界杯的商業收入一直水漲船高,1998年法國世界杯總收入5.4億歐元,2002年韓日世界杯總收入20億歐元,2006年德國世界杯總收入27億歐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總收入49億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更是高達150億美元。足球產業的年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美元,號稱“全球第17大經濟體”。
但要注意的是,歐洲五大聯賽和歐冠的商業價值似乎有著更好的前景,持久度也更高,畢竟,它更好看,還不需要四年等一回。
幾十年來,競技體育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局面:越是沒多少人看的項目,市場化程度就越低。而那些原本擁有較多受眾的競技項目,如果不能迅速市場化,也會漸漸失去受眾,排球就是明顯例子。
但與此同時,一旦項目高度市場化,最受吹捧的往往是俱樂部比賽而非國家隊比賽。籃球就是如此,NBA的市場價值和水平,早已遠遠超越了籃球世錦賽和奧運會籃球比賽。
大眾媒體的變革對此影響極大。想想中國球迷的足球記憶就知道了,早年電視機里就那幾個臺,更沒有專業體育臺,大家想看體育節目,就只有奧運會、亞運會和某些項目的國際大賽,許多人對國際足球的最早記憶就是世界杯。即使在電視機早已普及的西歐,足球比賽的轉播也遠遠不及今天這般成熟。
在這種時期,如果要挖掘一個體育項目的商業價值,最占便宜的當然是電視轉播率最高的世界大賽。世界杯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競技水平最高、知名度最高的賽事,影響力和轉播覆蓋率甚至超過奧運會。
再之后,中國球迷看到了意甲、德甲、英超……慢慢了解了歐洲足球。專業體育臺也漸漸出現,開始實現極高的商業價值。這一時期,歐洲五大聯賽的電視轉播率顯然高于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也有著持續的影響力,漸漸成為中國球迷和商家的寵兒。
世界范圍內同樣如此,尤其是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洲冠軍杯改制歐洲冠軍聯賽,都讓五大聯賽和歐冠成為世界足球的真正中心。
世界杯仍是一場盛宴,但水平的相對滑坡會讓越來越多的真球迷放棄它。這當然值得警惕,因為在足球產業中,真正能持續貢獻流量和消費力的是真球迷,而非每四年看一次球的偽球迷,前者的流失,是后者無法彌補的。
國家隊的地位也會因此變得尷尬。像巴西和阿根廷這樣的傳統南美豪強,國家隊成員多半來自歐洲聯賽,至于日本和韓國這種奮力追趕的世界二流球隊,則將足球的崛起寄希望于海外球員的數量,比如大放異彩的日本隊,大多數球員都來自歐洲聯賽,其中更有香川真司和長友佑都這種豪門球隊主力。
換言之,在足球商業化高度發達的當下,國家隊早已完全依附于俱樂部,準確來說,是依附于歐洲俱樂部。也正因如此,有人笑言,世界杯其實就是水平低一些的歐冠比賽。
歐盟致力打造的歐洲一體化,如今正面臨瓶頸。歐元和申根協定這兩個原本偉大的嘗試,前者使得某些國家經濟負擔加重,后者則在難民問題上暴露脆弱的一面。反倒是歐洲足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歐盟的夢想——打破外援限制,甚至打破國家限制,人才自由流動,多國協作,實現經濟增量,共同提高……
歐冠、五大聯賽乃至歐洲其他國家聯賽的國際化,甚至將超越歐盟的政治和經濟設想,實現足球場域的一體化,甚至是“世界大同”。
這個時候,你還需要世界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