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亞偉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他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充分凸顯了文化自信的理論價值和時代價值。本文在結合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理念及思想,開展深入研究。
關鍵字:文化;文化自信;理論內涵
一、對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由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對于文化的界定也是相當的泛化,大到世界有世界文化,小到校園文化。毫不夸張的說,社會上的種種行為都滲透著某種文化。在學者對于文化進行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簡單的對文化進行定義,文化是人的創造力發展與發揮的結果,是人的創造力產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總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為人的創造力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源泉。
(二)文化自信
關于文化自信概念的界定,學術界相關學者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在這里,簡單的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做一個系統的歸納,即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的無比熱愛,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覺實踐,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所謂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的發展和比較中體現出來的,就個體而言,文化自信是個人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積極態度和充分肯定,標志著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及身份的認同。既不是自戀也不是自傲,而是一種主體性心態的自然呈現。
二、文化自信的理論內涵
文化自信絕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說說而已,它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踐行,不斷豐富其理論內涵。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最硬”的軟實力。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文化心理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文明的復興,也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缺乏文化自信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精神自信的積淀和升華。它是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積淀和延續。這種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它是歷經了革命文化的洗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升華,是中國文化不斷傳承創新的結晶。當今中國,之所以有足夠的文化自信,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吸收是離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相輔相成。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外在表現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個自信”形于外,文化自信修于內。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過多次論述: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些論斷充分揭示了“三個自信”與文化自信的表里關系。
三、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文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更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由經濟狀況和發展狀況所決定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黨對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符合了文化發展規律。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正確的社會主義強國之路。首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社會思潮千變萬化的當代社會,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堅定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新的歷史時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巨大力量,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第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體制是規范約束人們行為,確定社會組織結構的制度和準則。良好的體制需要依靠正確的改革,只有不斷進行正確的體制改革才能充分保障社會的健康運行。 習近平同志在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所謂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在文化事業產業發展中推進文化創造與傳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培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把握時代脈搏,增強直面現實生活的問題意識。在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中,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加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的傳播與交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傳播工作和國際話語權能力建設。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加強中外文化的的傳播與交流,不僅讓中國的先進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讓中國文化在合理的傳播機制下影響世界。事實上,“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是在我國現階段進行文化傳播、彰顯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載體。由此可見,通過文化間的傳播與交流,構建起了一個以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為基點的,更加豐富的文化體系,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文化傳播戰略的實踐意義,更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理論探討2016年第4期
[2]秦志龍,王巖.論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個基本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雙月刊)2017年第1期
[3]邱柏生.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需要對待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第1期
[4]陳曙光 楊潔.論文化自信[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年第3期
[5]陳一收.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自信[J]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7期
[6] 王靜.試論文化自信的四維根基.[J]天府新論 2012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