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要: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同時也能夠提高國民素質。近些年來,我國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為了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我國公共事業也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鑒于此,本文對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及構成進行了分析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征;構成
一、文博事業的特點
文博事業的特點主要有:人自身的特性、服務性、公益性、教育性及民生性等。廣大人民群眾是文博事業的主導者,也是最終受益者,只有以人為本,才能夠通過發展文博事業,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文博事業對大眾的重要引導作用。文博事業作為一項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包含人的本性、民族性和國家性等特性。政治文化思想來源于生活,具有個體性,思想的完美碰撞能激發文博事業的新活力,促使文博事業生活化、民族化。文博事業本質上是服務事業,所以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博事業是以群眾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本質具有公益性,保障公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及文化訴求。通過融入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文博事業的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文博事業的管理應當以民生為基礎,不斷對其進行改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諸多文化博物館為人民群眾免費開放,使其走進博物館,了解民族文化。隨著文博服務不斷深入基層,文博事業的關注度逐漸提升,服務于民的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二、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分析
(一)受眾的平等性
近些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事業,通過公共服務創新來提高國家軟實力,充分利用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不斷打造中國文化品牌。保障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受眾平等性是其發展的重要內容,也就是人人都能夠享受公共服務功能,每個人在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前都是平等的個體。平等性也包含著受眾偏好的平等性,也就是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平等,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
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與發展必須是一種有感情的文化服務,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民族創造力與凝聚力,全面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生的,必須要時刻滿足人民的需求與偏好,為人民群眾提供源源不斷的公共服務。
三、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
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同時也能夠提高國民素質。近些年來,我國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為了能夠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我國公共事業也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本文重點介紹了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與構成要素,只有充分了解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內容,才能夠不斷謀發展,從而充分發揮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效益。
(一)財政投入機制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經費投入的隨意性較大,缺乏長遠目標規劃和有效的考核和約束機制。根據國際經驗和國內學術界的共識,公共文化服務財政經費增長幅度應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并逐步達到不低于財政總支出1%的水平,但在不同地區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建議通過立法予以保障。同時,積極探索將財政投入以直接撥款為主轉為購買服務、項目補貼、貸款貼息、稅收優惠、以獎代補、設立基金等的多種方式,更為靈活、高效地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
(二)服務職能體系
服務職能體系主要包括服務主體、服務客體、服務形式、服務內容、服務條件、服務評價六個層次。第一,服務主體是指公共服務供給方,主要包含法定義務主體和自愿義務主體;第二,服務客體是指公共服務的需求方,也就是受眾全體,主要是指中國國民;第三,服務形式主要是指非排他、非盈利、非競爭的服務形式,向全體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貫徹公益性原則;第四,服務內容主要是指不斷升級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關硬件設備、加強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拓寬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與范圍;第五,服務條件是指實現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主體,也就是相應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投入、人才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等,這些都是實現公共服務的必然條件;第六,服務評價是指充分發揮公共服務的社會效益,切實將公共服務落實到人民群眾身上,實現與時俱進發展,充分結合社會群眾和上級部門的建議與意見,從而推動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朝向社會需求的方向發展。
(三)管理職能體系
從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職能分析,其主要包含公共教育、文化建設、信息、政策、資金服務、文物咨詢與鑒定等。第一,文化建設服務主要是指通過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從而豐富人民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樣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第二,公共教育是指針對不同受眾全體開展不同的教育方式,包含國民教育、校園教育、繼續教育以及公共培訓;第三,文物鑒定與咨詢是指提高各種文物鑒定的精準性與科學性,這有利于提高國家對各種文物的了解,并倡導人民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第四,信息服務是指通過運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來推廣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提高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從而不斷豐富公共服務職能;第五,政策服務是指動員全體社會人民參與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鼓勵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公共服務事業;第六,資金服務是指采用支付維修保護費用、信息化建設、安全保護、提高工作人員素質等資金來源與資金共同參與,也就是PPP構建形式。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文化需求也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近些年來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與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相吻合。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實現文化宣傳與推廣,是提高我國國民文化的重要渠道。我國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創新,逐漸擴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范圍與職能。但前提是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與構成,這樣才能夠找出創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張啟春,李淑芳.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保障:范圍、標準和方式[J].江漢論壇,2014,(04):123-130
[2]馬艷霞.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07):137-144
[3]張永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J].行政管理改革,2014,(04):38-43
[4]馬云華,劉佳云,孫昱丹.云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策研究[J].學術探索,2014,(10):1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