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泉 陳勝國 阿不都吉里力·阿不都克力木 劉鳳霞 牛淑亮
【摘 要】進一步開發基于新疆醫學生學情的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并推進其應用,對于解決解剖學教學現狀與困境,幫助學生有效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傳承“名師”教學經驗和方法,實現新疆解剖學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現實和示范意義。
【關鍵詞】新疆;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 Q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9-007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09.037
Discussion on Necessity of Anatomical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Based on Medical Students Knowledge in Xinjiang
WANG Shui-quan CHEN Sheng-guo A bu du Ji li li·A bu du ke li mu LIU Feng-xia NIU Shu-liang*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Xinjiang, China)
【Abstract】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anatomical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medical conditions of Xinjiang stud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re promoted to solve the anatomy teaching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help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use the Internet to learn and inherit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the famous teacher, to achieve anatomy in Xinjia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al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demonstra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Xinjiang; Anatomy;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了加強學校寬帶網絡建設、加強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和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環境建設三項重點目標任務。其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是當前教育信息化關鍵環節,也是最薄弱的環節之一。進行基于新疆醫學生學情的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現探討如下:
1 新疆醫學生學情分析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醫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包括民考漢、民考民和雙語生三種,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能力較低。為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質量,自治區教育廳提出要科學合理、穩步推進民漢教學一體化進程,即“民漢合班”。“民漢合班”授課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總體效果好。但我們也發現,部分學生實際的漢語交際水平依然很低,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內容,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尚需反復[1-2]。同時,不同民族學生因生源地和自身文化不同,文化差異性較大,部分同學表現為對尸體的畏懼,也有部分同學表現為“羞”于聽課,比如在生殖系統授課過程中,部分南疆地州同學甚至提出男、女分開授課。課題組前期的探索提示,補充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數字化資源,適時引導學生使用第二學習平臺,通過有針對性的資源推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上述學生的學習需求。
2 解剖學教學現狀與困境
人體解剖學是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學科。國內醫學院校普遍采用“理論課+實驗課”的模式進行,國外部分醫學院采取以學生在解剖室獨立完成尸體解剖這種方式開展[3]。解剖學理論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利用畫圖和圖片進行講解,實驗課使用標本和模型進行教學,過程單調,內容枯燥,無法啟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資源作為一種獨特的媒體表現形式,有效的規避傳統課堂缺陷,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愛。
尸體解剖是解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方法,對醫學生職業生涯意義重大[4]。然而,隨著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生均可利用尸體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用于解剖學教學的尸體收集工作越來越困難,在新疆,由于文化與信仰的差異,尸體收集難度更大。尸源匱乏已成為制約解剖學教學的重要因素。引入數字化技術,將尸體解剖與數字化技術進行完美結合,在保證醫學生必要的實踐基礎上,建設解剖學數字化資源,提高尸體標本的利用率,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補充和替代尸源不足所帶來的影響[5]。
3 互聯網+時代對學習方式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與普及,各種學習平臺和智能終端設備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工作和學習。互聯網+時代正在給傳統的教育和學習帶來強烈沖擊。聯合國在巴基斯坦、蒙古、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家開展的試點項目證明,智能終端在提供遠程教育服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M.Mohamad 和Echeverrta 等學者也認為:智能終端學習能夠為學生創造高度情境化的學習體驗,極大地支持協作學習。此外,新加坡、南非、美國、馬來西亞、挪威、芬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已經開始關注移動終端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這種移動學習的方式,離不開大量優質數字的支持。
“微課”、“MOOC”等教學方式和教育形式的出現掀起了教育領域的一場革命。微課從無到有,到今天的積極實踐,微課資源的建設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和成熟[6];至2016年,北美地區43%的高校已提供MOOC課程。隨著這些教育形式的的深入,基于“微課”、“MOOC”的數字化資源建設,將成為推動其快速發張的強動力。
4 “名師”教學行為的傳承和輻射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在實踐中逐漸積累和沉淀形成的[7]。在教育部門引導下建立起的“名師工作室”在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老的名師會逐漸離開工作崗位。
新疆占地面積大,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疆內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差距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南疆邊遠地區的高校教育資源相對較少,辦學水平較低,師資隊伍力量薄弱;現有師資隊伍方面,少數民族教師占比較大,漢語教研能力尚需提高,這不僅制約了南疆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提升和發展,還造成了其高等教育過程的不公平[8]。
通過數字化資源建設,一方面可以在資源建設過程中把“名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完整保存下來,為后期的青年教師學習和培養提供素材,實現師資隊伍教學行為的傳承;另一方面,通過資源平臺建設可以將優秀的教學資源,與新疆各地州高等醫學院校進行共享,可實現優秀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的共享。
5 進一步開發基于新疆醫學生學情的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并推進其應用,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我們前期進行的基于碎片化移動學習的解剖學學習模式研究發現,合理掌握和有效運用學生學習習慣和偏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個體移動終端,向學習者提供碎片化學習內容,顯著提高了試驗班級學生對解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研究也發現,數字化資源相對陳舊和缺乏,尤其針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數字化資源缺如,數字化資源應用平臺(學生學習平臺)不能夠適用多種形式的學習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良性發展機制尚不夠完善,使得這一學習方式的優勢不能完美呈現。
因此,進一步開發基于新疆醫學生學情的解剖學數字化資源并推進其應用,對實現新疆解剖學教育信息化和滿足互聯網+時代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需求,具有重要現實和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1]賀怡,劉展,夏米西努爾·伊力克.醫學細胞生物學在民漢合班班級教學中的初步探索[J].求知導刊,2015,0(14):8-29.
[2]關亞群,劉玲,許晨波.PBL在臨床醫學民漢合班生物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4):379-383.
[3]McNuhy JA,Sonntag B,Sinacore JM.Evaluation of computer-aided in struction in a gross anatomy course:a six-year study[J].Anat ScEduc,2009,2(1):2—8.
[4]Mdachian JC,BLigh J,B radley P,et al.Teaching anatomy without cadavers[J].Med Educ,2004,38(4):418-424.
[5]任銀祥,宋焱峰,王德貴.解剖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尸源匱乏的問題[J].當代醫學,2014,20(1):7-18.
[6]熊明科.微課促進信息時代的教育公平[J].亞太教育,2016,0(21);285-285.
[7]熊金菊.優秀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傳承[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6,0(6);92-92.
[8]汪俊,張建軍.新疆邊遠地區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思考[J].教育評論,2016,0(5);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