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鳳 陳曦 張燾
【摘 要】在北京加速邁進老齡化社會的情況下,養老問題的緩解迫在眉睫,河北對接北京異地養老思路的提出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從缺乏跨地區綜合協調管理機制、河北自身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滯后、兩地醫療資源配置失衡,醫療保險對接受限以及投資主體單一等方面分析了河北對接北京異地養老面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希望促進異地養老良好發展。
【關鍵詞】京冀;對接; 異地養老
中圖分類號: D66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9-008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09.042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首都北京面臨巨大養老壓力。北京市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報告(2016年-2017年)顯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2萬人,老齡化比例超過24%,居全國第二。老年人口撫養系數達38.1%,即每百名勞動年齡人口至少需撫養38位老人,每兩名多勞動力就要撫養一名老人。北京邁向深度老齡化社會的步伐日益加速。與此同時,《2015北京養老產業報告》顯示,北京市養老機構數量和床位數量目前都已飽和,養老床位缺口接近5萬張,且處于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價格太貴的尷尬境地。受北京人口、資源、土地等因素制約,2015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表示:“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北京市將不再新建大型養老機構”,在這樣的情勢下,異地養老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所謂異地養老,是指老年人離開現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種養老方式,如:投奔子女、回原籍養老、候鳥式養老、度假式養老等。作為一種新興養老方式,異地養老在人口老齡化較為突出的發達國家早就開始實施。異地養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降低遷出地個人、家庭、社會的養老負擔,整合區域養老資源,促進遷入地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疏解養老業等非首都核心功能,成為一項重要課題。2015年11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簽署的《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中,跨區異地養老已達成共識。總體來說,無論從交通區位、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環境發展亦或政策導向,京籍老年人赴冀養老的社會基礎都日益加厚。
2 河北對接北京異地養老的面臨的問題
2.1 缺乏跨地區綜合協調管理機制
河北承接北京異地養老,其各項工作的推進都涉及到兩個地區的多個部門,民政、人社、住建、工信、稅務等等,事項繁雜。為避免政出多門、關系不順、權責不清,提高辦事效率,建立一個良好的跨地區綜合協調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現行的行政制度下,因涉及各地方發展和利益,同時人們對兩地協同養老的整體利益和前景缺乏全面的認知,對整體布局也缺乏把控,目前這一跨地區綜合協調管理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
2.2 兩地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醫療保險對接受限
對老年人而言,以健康為核心的就醫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是影響老年人異地養老意愿的首要因素。一方面,京冀兩地優質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兩地三級甲等醫院總量相當,但河北總人口約為北京的3.6倍,河北省優質醫療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嚴重低于北京地區,而老年人對優質醫療資源的依賴性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京冀兩地無障礙的異地報銷制度尚未完全實現。2017年6月份,根據人社部公布的第二期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名單顯示:河北共有23家醫院可基本實現異地實時結算。除此之外的其它醫院仍需患者先行墊付,報銷手續繁瑣,報銷范圍及比例都存在差異,難以對接。
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醫療保險對接受限,就醫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成為京籍老年人赴冀養老的首要障礙。
2.3 河北自身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滯后,疏解能力不足
河北省養老服務產業起步較晚,分布分散,經營規模較小,其整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首先,養老機構服務功能單一。目前河北省的養老機構仍以養老院為主,老年公寓、醫養結合的養護中心比例較低。服務內容也多限于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而醫療護理、學習娛樂、精神疏導等高層次服務內容少之又少。
其次,服務水平較低,專業人才缺乏。受傳統行業等級觀念影響,人們對服務性行業歷來存在一定偏見。目前河北省的養老服務性行業從業者多以下崗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她們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總體水平不高。同時,由于前瞻性規劃不足,護理學等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滯后。而福利待遇水平較低又拉低了專業吸引力,導致本行業高素質人才缺乏。人才缺乏成為河北省養老服務產業高端化、優質化發展的重要瓶頸,也成為河北對接北京異地養老的重要障礙。
2.4 投資主體單一,民間養老機構發展緩慢
長久以來,無論河北還是北京,養老產業的發展主要都依賴政府部門投資,或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引導,民營養老機構整體發展緩慢。規模小、數量小、各自制定管理細則,缺乏行業標準,監督不足,服務質量也參差不齊。究其原因,一是養老服務業前期需要較多資金投入,融資困難,回報周期長,利潤率較低,投資風險較大;二是各項審批程序繁瑣,各項扶持政策落實不到位或落地周期長。但應看到,隨著京冀兩地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速,單靠政府主導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也不利于形成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因此,從長遠來看,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民間養老機構的發展,也應是河北承接北京異地養老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3 解決河北對接北京異地養老面臨問題的政策建議
3.1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跨地區綜合協調機制
河北承接北京養老功能疏解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做好頂層設計,構建有利于實現養老產業轉移的體制環境。
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跨地區綜合協調機制,如“綜合協調中心”。 明確各部門責任,統籌協調醫療資源分布、醫療保險、養老金、財政稅收、土地征用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工作。發揮各部門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形成有效合力,從而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能夠落實到位,促進區域合作的良好進行。如完善區域間養老合作項目的審批流程,簡化手續,同時避免盲目建設,浪費資源;促進扶持政策落地;明確養老機構的布局規劃;強化行業監管等。
3.2 優化優質資源布局,加強異地醫保互通
京冀兩地可通過合作辦醫、遠程診療、幫扶建強專科等形式加強兩地間的醫療合作,延伸北京優勢醫療資源,支持河北衛生事業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兩地之間的醫療合作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單靠醫院之間的合作,難以持續。比如促進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的改革:支持醫院資產劃撥、對運營狀況較差的公立醫院地方政府放棄其管理權等。以產權為紐帶,組建緊密型醫院集團,由核心醫院對集團內部衛星醫院進行資源投入、技術提升和人才培養。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此外,還可以從醫保支付制度和醫院價格制定上給予遠程醫療更寬松的發展空間。
2014年,人社部、財政部、衛計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2016年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因此,異地醫保互通是一個必然趨勢。只是目前相互認證的醫療定點單位仍相對較少,應推動增加,給京籍老人河北就醫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在逐步實現兩地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分布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兩地醫保目錄和醫保標準的對接。
3.3 強化專業人才培養,促進河北省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由于養老服務行業的特殊性,專業人才培養是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首先,相關專業的開設。建議河北省內高職高專、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內院校增設老年護理的相關專業,加快學生培養。政府可通過減免學費、生活補貼、保障就業等措施提高專業吸引力,促進人才長期、穩定供應。
其次,對現有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加強系統培訓。通過系統、規范的崗前學習、模擬操作、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專業培訓與考核,提升其服務水平的專業性。
在強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應加強對養老服務行業及從業者的宣傳,增強社會公眾的認識和理解,消除社會偏見;在合理范圍內提升從業者的物質待遇,樹立其“職業榮譽感”,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除了專業人才的培養,政府及社會各界應整合現有養老資源,加強醫養結合這一養老模式的推廣力度。在全面滿足老年人基本生存目標的基礎上,使老年人擁有一個相對康健的身體,為老有所為提供保障,從而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
3.4 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
首先,政府應對投資政策進行完善,在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的基礎上,鼓勵并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進入到養老服務業中來。尤其應加大對民間養老機構和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群體需求。制定相應的補貼標準,并監督落實;其次,引導金融機構創新,使得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得到轉變,拓寬企業貸款途徑,為養老服務產業融資創造更好的條件。再次,探索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由具有評估資質的機構和專業人士制定針對服務標準、服務價格、服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等方面制定科學的行業標準和評價體系,對養老機構進行定期考核,及時整改,并以此作為政府補貼資金發放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張菡.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京籍老年人異地養老的現狀與展望[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7(2):106-109.
[2]佚名.河北優質醫療資源人均擁有量低于京津地區[N].河北日報,2015-05-07.
[3]汪圣.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動力、困境與超越[J].未來與發展,2017(1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