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剛 何鑫 陳溪 張吾繼
【摘 要】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解決“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人”。本文以咸豐縣部分村落為例,概括了農村農民的現狀以及與農民相關的問題,并爭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最后對農民問題的解決的現實意義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農民;鄉村振興;三農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9-023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09.114
0 研究背景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鄉村最突出。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 咸豐縣農民的生產發展現狀
1.1 農村人口數量情況
1.2 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
1.3 咸豐縣農民發展生產及就業情況
1.3.1 生產狀況
今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47.92千公頃,同比減少0.8%;糧食產量21.61萬噸,同比增加2.7%。
從2017年的春耕備耕情況看,各鄉鎮的種植結構開始往經濟作物傾斜,主要以茶葉、蔬菜、水果等為主。
全縣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109.36萬畝,人均特色產業基地4.23畝,人均特色產值7859元,成功邁入恩施州第一方陣,丁寨鄉春溝村、高樂山鎮沙壩村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唐崖”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初見成效。舉辦了第四屆唐崖茶開園節活動。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通過農業部首批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縣復核驗收。同時,作為恩施州恩施硒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申報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1.3.2 農民就業情況
自2006年以來,通過各種渠道培訓勞動力1.2萬余人,有近6000人實現了轉移就業,2000人掌握了一兩種產業技能。加上近兩年精準扶貧的項目扶貧,在扶貧村實行項目扶貧,不少農民工選擇就近就業。也吸引了不少農民工返鄉創業涌現了一批學以致富的帶頭人和回鄉創業者,以及產業發展較好的鄉、村。
如:高樂山鎮東門溝村的秦忠華通過培訓,他種好了30畝果園,還興建了“白虎山泉”純凈水廠、千頭養豬廠,因管理好、質量高、產量穩定,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被縣政府授予“種梨狀元”“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等榮譽稱號。
近兩年精準扶貧的項目扶貧,在扶貧村實行項目扶貧,不少農民工選擇就近就業。也吸引了不少農民工返鄉創業,有的農民利用“精準扶貧”戶無息貸款三萬元的政策,貸上款,在家自家土地上擴大經濟作物生產、有的發展養殖業、有的開上小店成為了個體工商戶,這樣既可以賺錢養家,又可以照顧家庭,很多村民也不愿再出門奔波。清平鎮的郭興宏,前些年外出務工掙了錢,如今聽見家鄉政策好,回鄉投資發展蔬菜生產,使當地300余戶戶平年均增收4000元及以上。
1.3.3 村落可持續發展
以茶葉生產為重點,推廣普及茶葉“去夏增春”、病蟲害綠色防控、生態循環農業等關鍵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全域綠色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全域綠色化為引領。同時,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開展禁限用農藥專項執法活動,創新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行大區域生態循環與小區域生態循環相結合,推廣“茶—沼—畜”模式,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2萬畝。
2 農民在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民生產專業化水平低
大多數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還是采用傳統生產方式,就算有技術化指導培訓,但是專業指導人員有限。少數農業生產相關部門對農民的技術化指導不重視,指導培訓片面,范圍狹窄。另外,一些農民受小農經濟的束縛,經驗主義嚴重,因循守舊,跟不上形勢。一些農民由于習慣了傳統生產方式,不愿意接受專業化培訓,積極性不高。
2.2 收入水平低,就業不穩定。
雖然在農村也有一些鄉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但是其缺乏龍頭企業作支撐,輻射帶動能力弱,發展壯大難,使得回鄉發展的農民工工資收入得不到滿足難以留住農民工,使其不在外出務工。
2.3 文化水平低,主人翁意識薄弱
農民應當是農村的主人翁,但由于其文化水平低以及受到傳統落后文化的影響,其主人翁意識不夠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集體意識淡薄。絕大部分農民都知識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認識有限,不知法,遇到矛盾沖突只會用暴力解決。民主意識不強,作為當家人,盲目選擇黨組干部,沒有區監督黨組干部的意識。咸豐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但是有2/3的人不清楚自己民族文化習俗,為了建設平板小洋房,大量拆毀傳統民居——吊腳樓。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水質惡化。在鄉間小路上白色垃圾隨處可見,一些垃圾被堆放到河道上導致河流污染甚至斷流。
3 農民在發展生產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轉變科學技術培訓機制,完善培訓體系
要加大對農民的科學技術培訓工作的投入力度,先選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及接受能力較高的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再由這部分人對其他農民進行指導。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多樣化的培訓內容,健全完善技術培訓體系,從而促進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轉變,打造不以傳統生產方式為唯一的懂農業的新農人。
3.2 給予政策及資金支持,鼓勵返鄉創業
政府要對農民的生產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向農民宣傳國家對農村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為創業農民提供資金方便,為返鄉創業的農民提供咨詢服務、技術指導及資金支持。
3.3 提高農產品品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以唐崖茶園為例,唐崖”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初見成效。舉辦了第四屆唐崖茶開園節活動。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通過農業部首批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縣復核驗收。同時,作為恩施州恩施硒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申報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提高品牌知名度,走入更廣闊的市場,增加收入。
3.4 “禮治”與“理治”相結合,選好“農民公仆”
“禮”是鼓勵農民學習傳統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精神。積極向農民宣傳科學文化知識,在各大鄉村開展科學文化學習活動,建立宣傳欄、辦宣傳報,讓農民隨時隨地接受文化熏陶。宣傳環境生態保護相關內容,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
“理”就是各種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在農村生產生活中不以暴力解決矛盾沖突,在當家作主時不盲從選擇村當干部。加強民主法治宣傳,讓農民懂民主,知法律,會用法。
4 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意義
4.1 有利于農村全方位發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九大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轉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咸豐縣是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由于地勢的限制,地處偏遠,其發展遠遠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總水平,其中城鄉發展還極不平衡。解決農民生產發展中的問題,就解決了“三農”問題的一部分,從而有利益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有利于解決鄉村振興的關鍵,從而加快與全面小康社會接軌。
4.2 有利于加快農村民主法治化進程
十九大提出實現鄉村管理民主。農民法民主法治意識差,農民生產發展問題的解決,向農民宣傳民主法治知識,促進了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的建立,有利于對鄉黨組織干部進行監督,有利于公開透明的民主政治建設。從而有力的促進農村民主法治社會的建立,實現管理民主的鄉村設想。
4.3 有利于實現農村生態平衡發展,促進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三農”問題,要求農村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民科學文化的教育培養,生態環境意識的喚醒,這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更好的保護森林植被水資源、減輕大氣污染、減少農藥化肥的污染,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的生態宜居。
4.4 有利于“三農”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三農”問題的內容就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好農民的發展問題,有利于發展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人,有利于打造現代化生產、有特色、有科技、有品質的新農業,有利于建設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的新鄉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周磊.鄉村振興戰略點活了“三農”大棋局[N].湖北日報,2017-11-07(003).
[2]朱建峰.新時代農村經濟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實證研究——以江西省農村為例[J].新西部,2018(05):48-49.
[3]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OL].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8(01):3-4+35[2018-04-15].
[4]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