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秀紅
摘要:《統計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經貿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為其他專業課提供數量分析的基本技術方法。但是中職學校該課程教學存在著相當的困難,這種困難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源于課程本身,一個來自授課對象。解決困難的途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貼近專業內容,提高學生對本課程應用范圍的感知度和重視度。
關鍵詞:統計教學;貼近;生活;專業內容
《統計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經貿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通用方法論學科。中職學校經貿專業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各種基礎數據采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并為其他專業課學習提供最基礎的數量分析方法。但筆者從事多年該門課程教學工作,深切體會到中職學校該課程教學的困難,這種困難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源于課程本身,二個來自授課對象。
從課程本身看,《統計基礎知識》具有數理性強、概念抽象、難理解、難記憶、公式多、計算量大等特點,幾乎每一章節和每個知識點都有新概念和計算公式。對于新概念的學習要求是:既能與實際經濟活動聯系起來,理解統計內涵,又要能辨別異同;對于計算公式的學校要求是:首先必須了解整個公式及每個符號的統計含義和經濟意義,再掌握公式的適用條件,最后是滿足應用的靈活性要求,而不能像普通數學那樣只會進行抽象的公式變換和計算。課程本身的這些特性和要求對中職學校教學來說無疑是具有相當難度的。
從授課對象看,中職學生生源素質普遍不高所潛在的教學困難是難以忽視的因素。一是許多學生語文、數學底子差,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較弱,學習起來倍感吃力,有些甚至干脆放棄本課程的學習。二是本課程的研究對象側重于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而中職學生年齡不大,對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各種社會經濟現象缺乏起碼的了解和知識,不自覺地就和所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了距離,甚至非常地排斥。三是中職學生普遍知識面窄,導致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偏弱,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速度慢,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受到制約。
針對上述困難,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發揮出本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的作用,一直是筆者思考摸索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一些本課程課堂教學的思路。
一、貼近學生生活,縮小課程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興趣
統計作為一種從數量上認識各種現象的方法,已經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統計方法應用的普遍性,我首先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入手。我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學生基本情況調查,學生直接參與調查活動過程,從登記每個學生的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學習成績等內容,到對個體資料的加工整理,最后反映出全班學生的年齡分布、地區分布、成績分布狀況。每次考試結束,讓學生幫助老師登記成績,計算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等,并引導學生利用統計數據繪制簡單的統計圖表,進行簡要的學習狀況分析。調查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相關,數據形成的過程學生直接參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統計就在身邊和日常學習生活中,統計活動所取得的數據可以使他們清晰地觀察和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統計課程是一門離他們很近的實用性學科,學習統計知識可以利用數據更好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認識社會等。以適合中職學生年齡和學習特性的教學方式入手,逐漸消除學生對本課程的恐懼感和陌生感,縮小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對課程的親近感,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貼近專業內容,感受統計分析方法在其他專業課中的廣泛應用
《統計基礎知識》是對現象數量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論科學,它為其他專業課提供數量分析的方法支持。我在教學中注意把統計知識和主要專業學科聯系起來,突出本課程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對本課程應用范圍的感知度和重視度。
會計課程是中職學校經貿類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會計與統計都是與數字打交道的,都具有數量性的特點,而且會計和統計中的數字都是有計量單位的,形成實物指標、價值指標和勞動指標,這些指標都有其所屬時間,形成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如會計中的期初余額指標、期末余額指標在統計中就稱為時點指標,會計中的發生額指標在統計中就劃分成了時期指標。再比如我們對會計中的數字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就要借助統計中的數量分析指標,從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三方面進行計算分析等。在會計分析中,通常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計算分析,如橫向分析屬于統計中的比較相對數,反映不同企業之間的差距大小;縱向分析屬于統計中的動態相對數,反映企業自身發展變化的程度;計算權益結構比率屬于統計中的結構相對數,反映和決定著企業的償債能力和再融資能力;計算應收帳款周轉率、資產利潤率、資產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則屬于統計中的強度相對數,反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狀況。
財政稅收是中職學校經貿專業的另一門專業必修課。在財政稅收課程中運用統計方法對其支出類別、結構、變動趨勢進行分析是該課程的重要內容。比如運用統計分組法對財政支出按照經濟性質、不同用途、國家職能、預算收支分類,以便準確反映支出活動結構、規模、性質和效益等;在支出活動結構分析中,運用統計的結構相對數、動態相對數和趨勢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從而反映支出總量的比例是否相對協調、相對合理的狀態;在財政支出規模分析中,運用統計絕對指標、統計相對指標進行分析,反映支出總量的規模及相對增長變化情況;在財政支出效益分析中運用統計強度相對數進行分析,反映財政耗費和社會效果之間的對比關系,等等。
在《統計基礎知識》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日常學習生活出發,讓學生借助簡單數據的分析計算,發現統計課程與他們生活的密切度,縮小學生與課程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聯系統計知識對其他專業學科數量分析方法的應用與支持,突出本課程在其他專業課程學習中的廣泛應用,強調統計基礎知識的方法論特點,讓學生感受統計知識的有用性,引起學生的思想重視,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完成課程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富云.從中職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創新統計學教學方法[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01).
[2]劉云.統計教學方法探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