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整個文學領域中,新時期報告文學已成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獨立的文學樣式,它以其特有的魅力,牽動著千萬讀者的心,震撼著一代人的心靈。有人稱它是“報春的花朵”。為什么真有這樣特殊的威力呢?因為它是新聞真實性與文學性的辨證統一體。長期以來,人們爭論已久,現在似乎趨于一致,誰也不反對它的真實性。但問題是否真正解決了呢?沒有。在理論上,認識還不完全一致:在創作實踐上,有的報告文學存在著程度不同的不真實。如何看待報告文學而真實性。
關鍵詞:報告文學;真實;藝術性
作者簡介:黃勇(1973-),男,漢族,云南江川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2
一、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屬性
報告文學是以文學的表現方法來反映真人真事的報道性的作品。新聞性、文學性和政論性的統一,是報告文學最主要的特點。
由于報告文學是時代的產物,是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而誕生的,是在新聞事業上發展的基礎上,在新聞和文學的接觸點源起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含義特殊的新聞性和追求生活真實的文學性。它敏銳地反映時代脈搏的跳動;真實地記錄時代風云的變幻;表現人物的性格、命運,展現他們的心靈。而真實性是報告文學存在的基礎,是它的生命。它的感染力就在于“真”:真人、真事、真實感情。以真感人,以真服人,以真取勝。這是報告文學的本色和優良的傳統。他正是憑借這種“真實”,同廣大讀者進行心心相印的交流,贏得了讀者的信賴,產生了思想的共鳴,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縱觀中外報告文學的發展史,那些影響深廣,經久不衰,耐人尋味的傳世之作,無不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洋溢著強烈的時代精神。這些報告文學作家,無一不守著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原則。列寧高度評價《震撼世界的十天》說向全世界報告了十月革命的真實情況。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西行漫記》,真實地、生動地報道了中國革命和革命根據地生活。夏衍在談《包身工》的創作時說:“這是一篇報告文學,不是一篇小說。所以我寫的時候力求真實,一點也沒有虛構和夸張。他們的勞動強度,他們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當時的工資制度。我都盡可能做到了實事求是的調查。柯巖的《船長》也是一篇閃耀著時代精神的優秀報告文學。但作者沒有虛構,沒有杜撰。只是如實地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的真人真事。貝船長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典型認識。作者在與讀者談《船長》的寫作體會時說:“我所寫的報告文學在主人公的生平、歷史、事件、外在及內在活動……都是一律嚴格按照事實本身。”黃鋼說得好,報告文學反映的“必須是真實的事件或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史實。在這種獨特的形式里,完全是真實的東西”
那么,什么是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呢?
首先,材料要真實。
報告文學材料的真實性是首位的,是整體真實,本質真實的前提和基礎,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猶如沒有基座的紀念碑。因此,報告文學必須反映真人真事,不能有任何虛假。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列舉了十二位烈士名字之后,老實地說出自己還有一個戰士的名字不知道。報告文學哪怕是“略有虛構”、“細節虛構”,讀者一旦發現必然會對整個作品產生懷疑。“假作真時真亦假”,不正是活生生的讀者心理嗎?“千里之堤潰于螻蟻之穴”我們要當心報告學習真實性的“千里長堤”潰于“細節虛構”的“螻蟻之穴”。
其次,要追求本質的真實。
材料的真實,也還僅僅是報告文學寫作的第一步。報告文學真實性概念的第二個含義是追求本質的真實。為什么呢?第一,這是由報告文學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報告文學的真實,既不是新聞報道中簡明的生活真實,也不是一般文學作品所要求的藝術真實,而是通過詳實的文筆,藝術的描繪確切顯現的本質真實。一般文學作品所要求的藝術真實性包含兩種意思:一是反映事物的本質;二是允許虛構,它不是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例如,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雜取”種種人,“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可見,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對現實生孩子眾多人物形象進行提煉、拼湊、熔鑄的產物。而報告文學的藝術真實性,是指藝術地反映事物的本質,但不允許虛構,它必須是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的。例如黃鋼優秀報告文學《亞洲大陸的新崛起》就真實地敘述了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杰出貢獻和光輝思想。從報告文學的任務看,也說明之追求材料的真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追求本質的真實。因為報告文敘的任務是要認識世界,追求真理,宣傳真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這就不能只滿足個別事實的真實,而要追求整體的本質的真實。需要“琢璞現玉”,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真實的材料如果用法不同,也足以把一個人扭曲變形。報告文學作家理由說:“倘若某主人公做過十件事。有七八件好事,也有兩三件不好的事。單把這兩三件事拿來詳加描寫,著意刻畫,也能把這位好人寫的叫人看了面目可憎。相反,另一位眾人公做過七八件不好的事,”只有兩三件做得不錯,如上炮制,也可以把此人寫的天仙一般可愛。論材料,論準確,它們都是真實的,卻與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遙相徑庭。那么,造成總體上,本質上不真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抓住本質、主流,把現象當本質,把支流當主流,本末倒置。所以,我們要完成報告文學的任務本質的真實。總之,報告文學的真實是具體材料的真實與反映事物的本質的真實的有機統一。
綜上所述,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根本特征和屬性。因此,報告文學既要材料真實,又要追求本質的真實。在真實的沃壤里,報告文學將會開出更多的艷麗花朵!
二、真實性是報告文學必須堅持的寫作原則
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原則,首先作者筆下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報告文學和其他文學作品都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家作品寫出的作品。要向人們負責,要考慮社會效果。我們的人民早已深受過假大空的苦,也恨透了虛偽和欺騙。故越發希望看到真實的作品,對它有執著的追求。黨的文藝政策的正確貫徹,法制的加強。民主空氣的日益濃厚,文學藝術也開始復興和繁榮。由于作者思想的解放,責任感的驅使,敢于面對現實,講真話,抒真情,熱情謳歌現代英雄人物,抨擊不利于現代化建設的消極因素,及時提出和回答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所以在報告文學這塊園地里,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妍斗艷的繁榮景象。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要求作家具有正確的立場,實事求是的精神。夏衍同志曾說過:“報告文學,一是要真實,二是要有正確的立場,就是要站在維護黨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
客觀事物本身是受到各種偶然和必然條件的影響,使得一個人的生活道路,功過是非,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都有所不同,通過深入采訪,體驗生活,全面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分清本質和現象,辨別真實和虛假,褒貶分明,是非清楚,不隱惡,不掩美,不粉飾,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現實,這才能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
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原則,必須具有敢于堅持真理,的藝術家的勇氣。縱觀中外優秀的報告文學家,他們都是一些有膽略,有勇氣,敢于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的新聞記者、作家。法國作家左拉不怕觸怒法國當局,不怕監禁、流放,敢于為無辜者鳴冤;捷克著名報告文學家基希游歷全世界,觀察社會斗爭和各國民族的生活,為的是要揭示時代的真象。
三、報告文學是真實性和藝術性的辨證統一
這是不可動搖的原則,也并非排斥或者削弱報告文學的藝術性。而實踐證明: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優秀的報告文學,正是那些真實性和藝術性的辨證統一。
基希說:必須把報告文學寫成“藝術的文告”。矛盾早年也曾說過:“好的‘報告,必須具備小說所具有的藝術條件——人物刻畫,環境描寫,氣氛渲染等。”有經驗的報告文學作者,十分注意報告文學的形象性。講究藝術描繪。他們常常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把復雜的機器,枯燥的數字,寫出形象、感情、甚至詩意來,這樣的作品讀起來真是一種藝術享受。
報告文學還常常借用小說、電影、戲劇的結構藝術。非常注重情節的起伏變化;或巧設懸念,或制造波瀾,或倒敘、插敘;或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進行畫面的剪輯、組合;或縱與橫、動與靜、張與弛的巧妙交錯。但這都是為了更集中、更典型、更真實地表現人物和事件,使之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真切可感。總之,是為了更真實的反映現實生活,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此外,尚需進一步闡明:我們嚴守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排除虛構,但并非拒絕建立在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想象。報告文學在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等真實的基礎上,諸如對環境描寫,氣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動的描繪等方面,可以展開想象。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實、更本質地反映現實生活。因此,不能把虛構同我們這里所說的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藝術想象等同起來,也不能把報告文學中的想象與小說、詩歌、戲劇中的想象混為一談。小說中想象是虛構的前提,虛構是創作想象的結果,而報告文學中的想象卻不是。報告文學具有真實性和藝術性,因此,它不排斥建立在真實性基礎上的藝術想象,這一點,已為許多的報告文學作者所首肯。徐遲寫的《地質之光》中,李四光在倫敦皇家亞培爾大廈手持一支細木棒演講《新華夏海的誕生》的生動情景,均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依據,進行適當的想象,真實地再現了生活。所以,我們說的想象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表現本質真實的,合乎邏輯的想象。以上論述說明:報告文學是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堅持真實性原則,調動藝術手段,才能制造出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正如恩格斯所說:報告文學家門以飽含激情的筆觸,真實地,生動地,血肉豐滿的勾畫了當代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活生生的社會典型,使報告文學走入社會生活的還要,傲然挺立于文學之林。
參考文獻:
[1]柯巖.《船長的采訪和寫作》[J].鴨綠江,1980第四期.
[2]理由.《高爾夫別高》[J].中國作家,2006.8.
[3]徐遲.《徐遲文集·報告文學卷》[J].作家出版社,2014.10.
[4]基希.《斗雞》[J].名作欣賞,1988.1.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三聯書店,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