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泛娛樂化的普及,“小鮮肉”已不再成為一個新鮮的詞匯,而隨著“小鮮肉”霸屏這一現象的產生,網絡流行語帶給人們的沖擊與思考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本文就以小鮮肉一詞入手來透視網絡用流行語的影響。小鮮肉一詞并非是女性話語權力的回歸,從反向角度來看,它是從女性角度對男性的一種物化。性別權力的平等并非是建立在一種性別對另一性別的壓制,而是在尊重性別差異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性別權力的平等。而對于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還亟待需要規范和“進化”,從而創造出一個合規合法的網絡用語環境。
關鍵詞:小鮮肉;流行語;男性身體;女性話語權
作者簡介:趙月陽(1993-),男,漢族,山東濟寧市人,傳播學碩士,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1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詞每日呈指數型態勢傳播,以更強勁的勢頭闖入人們的視線。“小鮮肉”一詞也不例外,隨著“泛娛樂化”現象的出現,該詞匯也受到大范圍傳播,進入大眾視野。
一、小鮮肉一詞溯源
關于小鮮肉一詞的來源,據高遠平考證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出自電影《阿凡達》的臺詞:“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有人將這里原指新兵的“fresh meat”意譯為小鮮肉;二是有人考證“小鮮肉”一詞出自日本AV女優圈用來指稱男性生殖器官,目前多數較認可為第一種說法。
根據百度指數截止到2016年1月的數據顯示,這場小鮮肉風暴是在2014年6月份才迅速刮起來的,并于2014年8月迎來了其第一個搜索的小高潮,在2015年1月左右達到檢索數據的頂峰。隨著移動媒體使用隊伍的日益擴大和發展,手機用戶對于小鮮肉的檢索數據更是要高于PC端用戶。而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有聲語料庫中早在2014年1月就有一條關于小鮮肉的信息被收錄其中。由此可見,在2014年小鮮肉風暴的真正到來前,小鮮肉已經在一定的范圍得到傳播與使用。
百度媒體指數對于小鮮肉一詞的顯示,在2016年1月21到27日內,小鮮肉一詞作為新聞標題日均被使用達300次以上。百度百科對于小鮮肉一詞的解釋認為,小鮮肉一般是指年齡在12到30歲間,性格純良,感情經歷單純,且長相俊俏的男人,其次才是用于指稱0到20歲之間單純美麗的女性。可見,在目前廣為傳播的大眾媒體中,更多的傾向于用小鮮肉來代指男性。
二、粉絲經濟視野下的“小鮮肉”
小鮮肉審美顛覆了以往傳統觀念中認為男性重才行,女性看重相貌的觀念。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女性開始想要找回自己發聲的權利。互聯網的普及發展給了她們這樣一個平臺,使得女性的性別意識更加的鮮明。粉絲經濟瞄準了女性為主導的消費市場,開始以男性身體為博取眼球的工具換取利益。大眾媒體與網絡文化是當今流行文化的最佳助推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儼然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自媒體,并逐漸找回自己的話語權開始獨立的發聲。
在眼球經濟引導的消費觀上,小鮮肉這個標簽無疑被過度的使用和包裝了。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小鮮肉無疑是最佳的證明,高顏值,低齡化,在眾多的標簽的規范和作用下,小鮮肉成為了一種審美的價值取向。內涵成為外表的依附品,被剝奪了首席的地位。
而在市場經濟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小鮮肉能鮮多久成了一個謎。因為眼球效應所能保持的關注度始終是有限的,粉絲經濟作為一種“遺忘型”經濟,小鮮肉藝人想要在其中獲得長久的關注,既需要塑造并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又要不斷以新的作品出現人們的視野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較持久的“鮮”度。
三、網絡流行語的時代觀
互聯網未普及前,人們更多的還是被動地接受大眾傳媒所發出的信息。互聯網的普及給了“沉默的大多數”一個展示的舞臺,在這種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型傳播觀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更加善于行使自己的這種權力。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輿論場開始以人際關系為導向向四下輻射,形成一種圈子文化。這個圈子既包含了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又輻射到互聯網上的關系網,使得彼此毫無關系的陌生人之間能夠建立一種親密的聯系。網絡流行語的觸角便從這里開始逐步蔓延和擴展。
網絡流行語的發明與使用,是現代社會人類對于“權威”的一種抗爭,是對過去傳統的語言體系的一次改革,建構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我們緊跟上時代的腳步,對語言系統進行豐富和再創造。網絡流行語不但作為一個表達符號被人們使用,而且成為了一個傳播樞紐使人們參與全民狂歡的盛宴。互聯網造詞能力十分迅猛,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某種詞匯產生的規則,使得線上線下的人都可以參與互動。這成為媒體利用其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也因此促成了標題黨的產生。
四、總結
小鮮肉經濟已經成了讀圖時代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只單純地認同其審美價值取向無疑會產生諸多的負面影響。小鮮肉并非作為女性話語權的麥克風而存在,性別權力的平等需要有一種和而不同的態度。究竟“小鮮肉”們的價值觀念能否長期保留下去,則需要時間的淘洗和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網絡流行語的激流必將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得到規范,成為語言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田萍.網絡流行語“小鮮肉”探微[J].隴東學院學報,2017,28(02):31-34.
[2]王歡,龐林源.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要素解讀[J].青年記者,2017(35):35-36.
[3]李慧穎.網絡環境下對網絡流行語的依賴研究[J].新聞傳播,2018(01):72-73.
[4]曲艷娜.從模因論看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01):124-127.
[5]周維東.另一種角度看“小鮮肉”現象[N].中國文化報,2017-07-14(003).
[6]鞏杰.全媒體時代“小鮮肉”的男性氣質與生產消費[J].當代電影,2017(08):15-18.
[7]劉燕霞.從社會符號學角度解析“小鮮肉”背后的審美趨勢[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