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明節和盂蘭盆會作為中日重要的儀式,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在中國,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有祭祀祖先、野外踏青、植樹等相關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向祖先表達尊重,以及傳遞“孝”的思想。而日本,則是受佛教思想影響,會在盂蘭盆節這一天送迎祖先、掃墓,以此來表達一種祖先信仰。中日兩國雖然在儀式上略有差異,但在對祖先表達敬意這一點上,兩國的文化是相通的。
關鍵詞:清明節;儒家思想;盂蘭盆會;佛教思想
作者簡介:馬騰騰(1992-),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1
1.引言
眾所周知,清明節和盂蘭盆會是中日兩國重要的節日之一。中國的清明節一般在每年公歷四月初,人們會在這一天前后進行祭祖野外踏青等活動。而日本的盂蘭盆會則是在每年公歷八月十三日到十六日。對日本人來說,祭祖是一個重要的儀式,所以會在這一天返鄉,同家人一起進行祭祖儀式。本文就中國清明節的習俗與日本盂蘭盆會的習俗進行比較,試著考察兩國在這個節日上的一些異同。
2.中國的清明節的來歷及風俗
中國最早有關于清明節的記錄是在先秦古籍中。《逸周書·時訓》中寫道:“清明之日,萍始生”。《管子·幼官》中記載有“十二,清明,發禁”。從這些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清明節只是單純預示農業活動的一個節氣。到了唐宋時代,清明節與寒食節和上巳節融合到了一起,這時清明節才成了全國性的節日。關于這三個節日的關系,張君(2004)中是這樣記錄的:“寒食與清明在節俗內容上并無十分明顯的繼承關系,兩者間存在的主要是一種置代關系。而清明與上巳之間,則既有節期的置代關系,也有內容上的繼承關系。”王維詩句中也有印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踏青游樂只在清明舉行,說明在唐代,清明節掃墓同時,也會進行踏青游樂活動。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清明節和上巳節已有漸漸融合的趨勢。
至元代,這三者的融合算是正式完成。我們可以在很多元曲中看到有關清明節主題的作品。【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楊駒兒墓園》中,其友人坐在她的墓園哀悼說“莓苔生滿蒼云徑,人去小紅亭。題情猶是酸齋贈,我把那詩句賡,書畫評,闌干憑。”最后,他許愿道:“……寫新聲,寄春鶯,明年來此賞清明。窗掩梨花庭院靜,小樓風雨共誰聽!”在這里就體現了在清明節已有掃墓、緬懷逝人的習俗。在張小山的【雙調·水仙子】《清明小集》中,寫道:“紅香繚繞柳圍花。翠袖殷勤酒當茶。游春三月清明假。香塵隨馬去。小簾櫳綠水人家。彈仙呂六幺遍,笑女童雙髻丫,纖手琵琶”從這些元曲中可知,元代人會在清明節郊游、賞花、玩耍、掃墓,與現代清明節活動已大致相同。
現代,清明節的兩三天前,人們就會開始掃墓活動。向先人燒紙錢、打掃墓地。紙錢是由西漢時期的墓地陪葬品“瘞錢”發展而來。《封氏聞見記》中記載:“紙乃后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凡鬼神之物,其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古埋帛,今之前則皆燒之,所以示之不知神之所為也。”到了唐代,燒紙錢這種行為就變得一般化了起來。現在,這種習俗也在清明節中占有重要地位。掃墓的意義,不僅在于打掃墓地,供奉祭品,更是表達中國人對歷史和祖先的尊重。
與此同時,也衍生出了許多其他風俗。比如,四月初春天來臨的時候,人們會利用這大好時光去郊游,欣賞美麗的景色。此時春雨綿綿,因此清明節也被視為植樹的好時機。
3.日本的盂蘭盆會的來歷及風俗
一般認為日本的盂蘭盆會是來源于中國的偽經,但由于還存在爭議,所以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在公元六世紀,與佛教一起傳到了日本。日本文獻中最初記載有盂蘭盆會的是《日本書紀》,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年),有“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設齋”的記載。這里的四月八日,指的是灌佛會,而七月十五日的設齋,就指的是盂蘭盆會。而最早出現“盂蘭盆會”一詞,是在《日本書紀》,齊明天皇三年(657年)的記載:“作須彌山像于飛鳥寺西。且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的習俗,因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是祖靈信仰。而現在的盂蘭盆會基本上是繼承了江戶時代的盂蘭盆會的特征,以祖先祭祀為中心。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數送迎祖先這一儀式了。雖然各地有所差異,但都以迎接祖先、供奉祖先和送祖先為主要過程。而盂蘭盆會祭壇則是盂蘭盆會的又一個重要儀式。將祖先迎接回家后,祖先會在祭壇中住著。所有的供品也都會放在祭壇中。
在盂蘭盆會中日本人也會進行掃墓祭祖。古代日本很少有墓地,大概是受了佛教和火葬的影響,后來才漸漸有了墓地。掃墓,不僅意味著供奉供品,更有接祖先回家的意義含在其中。
4.結語
在中國形成的清明信仰,是在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下形成。當時,祖先信仰是人們精神信仰的一部分,“百善孝為先”,而“孝”不僅體現在 父母活著時,死后的供奉也是“孝”的一部分。因此,歷代的儒學者都對祭祀祖先無比重視。到了現代,以孝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國清明節的中心主題。
日本的盂蘭盆會以送迎祖先為主題,再從其來歷看我們不難發現,盂蘭盆會受佛教影響深遠。其實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思想,二者都是表達對祖先的敬意。通過供奉祖先,希望獲得祖先的守護,則是中日之間共同的心理特征。
參考文獻:
[1]張君:《神秘的節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2]王波編著:《元曲三百首解析》,同心出版社,2011 年版.
[3]候清柏、張培榮主編:《歷代詩人詠寒食清明詩詞集中冊》,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
[4]高谷重夫.盂蘭 盆會の民俗學的研究.東 京:巖田書 院,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