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
摘要:我國基礎教育中城鄉、地區之間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進而加劇了城鄉、地區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別。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不公平;社會和諧;轉變思想
教育公平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法律賦予人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堅持并充分體現教育公平的原則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例如: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中所出現的不平等。
目前基礎教育階段不公平現象眾所周知,家長為了給孩子找個好學校,于是,走上“擇?!甭罚懈邇r買房子的,有走后門托關系的,無路可走的家長只能望好學校而興嘆。“擇?!爆F象以初中為“重災區”,向下延伸到小學,甚至幼兒園。初中“擇?!庇忠浴懊^k民?!庇攘遥ㄟ^“聯合招生”,將大批義務教育段學生變成高收費的“擇校生”。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我國基礎教育不公平現象比較突出,教育公平程度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相適應,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貧富之間以及性別之間都存在著教育不平等現象。這也是我國最突出的教育國情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農村教學設施簡陋。據統計,20世紀末全國中小學有危房約1300萬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農村。雖然危房占全國中小學總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比例卻比較高,寧夏中小學危房面積達5.32%小學達4.6%;新疆中學危房達4.05%小學占3%;青海中學占3.16%,小學占4.33%。當有的校園置身于歐美也讓人嘆為觀止時,有的學校即使擺在非洲也讓人感到寒磣。拿貧困地區的學校和發達城市的學校相提并論也許有失公允,但教育資源的投入在城市之間的不公平,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農村學校經費匱乏,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落后。農村經濟發展原本就落后于城市,造成了城鄉之間,村小與中心小學校之間的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從教學設施上看,沒有圖書室、實驗室、活動室,更不用說電教室、微機室。從教學手段上看,基本上還是靠原始的“三個一”(一本書、一支粉筆、教師一張嘴)。
3.教育資源短缺,辦學條件與城市學校的距離越拉越大。由此引發了學生“擇校熱”,大批農村中小學生涌向市區學校和私立學校,導致農村學校的生源急劇下降,也導致學校的辦學困難重重,學校發展嚴重失衡。據調查多數小鄉鎮中心小學的學生額在300至400人之間,初中學生額在400人左右,這樣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必然造成同樣資質的學生由于住在農村而享受不平等的教育資源,這無疑是很不公平的。
二、教育不公平現象的成因
(一)經濟原因。
1.經濟發展水平是實現教育供給的決定性因素,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我國城鄉之間基礎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導致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不足。這樣勢必會造成“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惡性循環。
2.對于經濟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每年甚至每學期的課輔費都會成為他們通往學校的主要障礙。另外,在傳統的女童入學率低于男童,女性文盲率高于男性。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原因之一。文化落后地區,觀念保守,生產方式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是教育在性別方面表現出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政策的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有意制造與拉大城鄉校際差距,造成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校際之間差距太大成為目前擇校熱最為直接的原因。這種差異的形成與建國以來我們把學校人為地分成重點與非重點是分不開的。這種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造成了少數明星學校和全社會的擇校熱,更為重要的是不同地區、階層、家庭經濟條件的兒童享受到的教育質量極其不平等。
三、改變教育不公平現狀的措施
在農村地區大約100個小學生里只有不到5個人最終進入大學深造,而在城市里超過一半的學生最終能進大學。中國要解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問題,首先要改善教育的不平等現象。
(一)普及義務教育,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
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短時間內實現教育完全公平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兩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確保“兩基”目標的實現、實現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
(二)均衡配置教學資源: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傾斜力度,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
均衡配置教學資源,一定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資力度,要重心下移,把財力更多地投到基礎教育上,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在城市義務教育與農村義務教育之間,要重心外移,財力更多地投入到農村義務教育上。調整不同地區的政策,從富裕地區轉移教育資源,幫助農村地區發展義務教育。
(三)制定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教育助學貸款政策。
《教育法》第37條規定:“國家、社會對符合入學條件、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種形式的資助?!眹覟閹椭毨W生完成學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助學政策,如教育儲蓄、教育保險、助學貸款、獎學金等制度等,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方案和細則等便于操作的具體方法,以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四、小結
社會和諧的關鍵是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要想做到經濟的平衡發展,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支柱,而基礎教育公平是一個重要的條件?;A教育中性別不公平現象,隨著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城鄉、區域之間教育不公平現象的解決,貧困助學政策的實施,以及社會中勞動用工制度的完善,教育中不公平現象將得到改善,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全國小學教育發展基本情況與監測指標[J].教育發展研究,2017,(10):82—83;全國普通初中教育發展基本情況與監測標[J].教育發展研究,1999,(10):85—86;全國普通高中教育發基本情況與監測指標[J].教育發展研究.2017,(11):81—82.
[2]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7.87.
[3]林杰.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對教育公平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7,(6):54—57.
[4]黎婧.我國教育投資規模的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7,(3):28—31..
[5]蘇曉艷,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分析[J].軟科學,2016,20(1):108—112.
[6]梁德智,科學發展觀與建構和諧教育[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