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軍華
摘要: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加上就業的激烈競爭,家長看到孩子考不上大學抱著混個中專文憑也是好的心態,把孩子送到職教學校來;為了完成招生計劃,顧不上生源質量,沒有參加中考的學生、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社會青年都可以登記入學。因此導致職業學校學生素質差,尤其行為習慣問題很多。有些企業在招聘會上甚至放話說“情愿要高考落榜生不能要中職學校獲獎生”的說法!不良行為在多數學生身上或多或少的表現出來,有些甚至達到厭學、逃學的程度,加上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和不良文化市場環境尤其是互聯網的負面作用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而這些問題對他們將來的職業生涯也是相當不利的,因此,中職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教育途徑、教育手段對中職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訓練已經刻不容緩。對于中職生來說,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中職學生;行為習慣;習慣培養;教育
一、中職生日常行為習慣現狀分析
中職生大都是初中剛畢業,16、17歲的青春期,叛逆心較強,喜歡新奇、刺激,可是心智還沒有成熟,沒有什么社會閱歷,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社會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缺乏誠信的社會風氣,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生活中喜歡抱怨他人,對他人實行人身語言攻擊。盲目的模仿他人,做錯事只會怨天尤人。再加上從小到大的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自然表現出了種種不良習慣,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短期內難以糾正的壞習慣。網絡的迅速崛起,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在個別中職院校中,有的學生為了上網,徹夜不歸,嚴重影響了第二天的上課狀態。更嚴重的是學生在網吧里很容易與社會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容易染上許多壞習慣,如抽煙、喝酒、打架等。綜上所述,在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中,部分學生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自身原因。
想考而沒能考入理想高中的部分中職生,由于挫敗感的影響,使他們自暴自棄、迷茫而不思進取。而部分不愿意參加中考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讀書,或者對自己考上大學沒有信心,而選擇壓力相對較小的中職學校。這樣導致中職學校生源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乏自信、學習動力不足、怕苦怕累、追求物質享受、道德缺失等問題!
(二)家庭原因。
中職生中有絕大部分是下崗職工家庭、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家庭教育缺失,使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從而養成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及道德取向方面的問題。
(三)學校教育。
學校為了招生,為了完成招生計劃,顧不上生源質量,沒有參加中考的學生、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大齡社會青年都可以登記入學。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在學習上也可能出現極端。為了控制流失率,學校不輕易開除或處罰犯錯誤的學生,常以教育為主,長久下去使得那些常犯錯誤的同學認為校規不嚴,學校不會把他們怎樣而得意忘形。
(四)社會問題。
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出現,改變了當今學生的生活,使得部分學生沉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生活作息無規律,甚至晚上通宵上網,白天曠課睡覺。上課耍手機、玩游戲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中職生日常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培養意義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也是一種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和情操,直接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怎樣開展中職生行為習慣培養教育呢!
三、中職生養成良好日常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方法和途徑
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老師,如何培養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十分的重要課題!中職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從遵守學校紀律和行為規范做起,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為輔,德育教育課為平臺,開展各種健康正面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忙起來,把學生自律的自主性挖掘出來!
(一)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1.重視學生的日常管理,做好檢查評比。強化班級考核,制訂班級考核日報表、周報表、月報表,確保德育工作循序漸進的進行。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籃球賽、排球賽、校運會、書法比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用校園文化活動啟迪學生學習,增強學生自信心。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如植樹節活動、學雷鋒活動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3.加強對德育課程的重視。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時開設文化課、體育課、藝術課等其他公共基礎課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道德情操。
4.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中職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師餓跟蹤教育和正確引導的班集體中形成。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對學生不斷的教育和成長跟蹤教育中,在學校里,教師每天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被無形的方大,因此教師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的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協助。
1.學校要建立與家長的聯系渠道,通過班主任的管理搭建一條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梁,讓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有信心,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放心的將孩子交給學校。
2.對于一些問題學生,問題家庭,班主任需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經常家訪,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同時也方便及時發現家長對孩子教育上的缺陷,溝通交流,與家長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
總之,“播種一個信念,收獲一個行為;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獲一個命運”!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這樣才能使得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潘芬.淺談中職學生職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亞太教育,2015(19).
[2]錢惠仙.名優班主任成長=經驗+反思+特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