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浩然之氣是孟子人性論,義利觀等哲學思想之外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格修養思想。關于孟子浩然之氣的解說,歷來紛紜復雜,揭開氣的神秘性,孟子的浩然正氣,主要表現為對人格獨立與自尊的追求,這種浩然正氣的產生,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與春秋社會盛行的貴族精神一脈相承,并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氣節,對現在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浩然正氣;產生;貴族精神;影響
“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因孟子對這一思想的闡發并不是很明晰,故后世對此一直是眾說紛紜。后世對于孟子浩然正氣的研究,數不勝數,但往往把它從社會大背景中提取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進行研究。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不能離開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孟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動亂,西周時期的禮儀規則被人們隨意踐踏,養士風氣盛行,游說之士總是仰承君王的鼻息,以此來取得個人的功名利祿,這對孟子來說,是相當不恥的,于是它提出了所謂的浩然正氣,提出了對人格獨立與尊嚴的追求。這種浩然正氣的產生,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與春秋社會盛行的貴族精神一脈相承,并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氣節。
一、浩然正氣的產生與含義
孟子生活的時代,養士風氣盛行,游說之士總是仰承君王的鼻息,或者諸侯的喜怒,以此來取得個人的功名利祿,從而謀生。這種做法孟子是非常不恥的。孟子強調卓然自立,不為外在的權勢與地位所屈。孟子要做的,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里要從孟子的心性上去理解,《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所以“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在這里只是一個比喻,有道之人,心容天下,天下即是他的家,其心正,可為天下范,其行不逾矩,天下都是他的路。也就是說“行得正,坐得直。”所以在面對至高無上的君王,他敢無視君主,剛正直言,以一種不屈不撓的氣度,堅決地捍衛人的尊嚴和獨立。孟子一生可以說是不得志的,但依附于君王而獲取榮華富貴,對孟子來說,“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所以孟子全書所說的,都是古今不移的大經大法,都是正面文章,他決不肯說側面的阿諛奉承之詞。
孟子強調堅守自己人格上的尊嚴和獨立,提出了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記載了“浩然正氣”的最早出處。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在孟子門下學習的公孫丑曾問孟子:先生之所長表現在哪些方面?孟子將自己的特點概括為兩條:一是知言,即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辭;二是善養浩然之氣,即培養自己內在的道德境界。那么“何謂浩然之氣?”孟子回答:“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的回答確實如他所說“難言也。”抽象,很難說清,但仍然做了一些界定。這種氣堅毅而不可限量,以正當的方式加以培養,不去損害,那就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少了它,便會缺乏力量。關于浩然之氣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而充塞于天地之間這一類的描述,更使它帶上了幾分神秘感。其實,透過孟子描述的玄秘形式,所謂的浩然正氣,不過是人的一種內在意志,內在品格。通過孟子的行為舉止,我們不難發現,在孟子那里,浩然之氣最主要便表現為人格的獨立與尊嚴,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二、浩然正氣與貴族精神的一脈相承
所謂的春秋貴族精神,是指在春秋中早期時貴族階級所堅持的一種守規矩擔責任重禮儀的美德與風度。春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也是一個矛盾的社會。一方面,它在激烈地變革,戰爭不斷;另一方面,神權主導地位的動搖,人文主義思想的提升,使人們對人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當時的國際間,雖不斷以兵戎相見,但大體一般趨勢上,則均重和平,守信義。以詩言志是春秋社會貴族間流行的交往方式,即使在戰爭中,對道義禮信的遵守也遠遠重要于戰爭的成敗得失。《左傳》中這種精神的表現尤為突出:比如“不重傷,不禽二毛”的宋襄公;忠于君而遵守諾言的荀息;因為勇武沒有得到真正的認證,故以死來證明的狼瞫;有恪守史官的操守,不畏皇權,只為事實的太史;有退避三舍,還有結草報恩等等,在他們心中,有著自己的信仰,有著自己的原則,這些精神,這種高貴,在這個時代,在這些人身上,彰顯得淋漓盡致。
作為儒家的開創者,孔子給人的印象,首先是一個敦厚的長者,相比之下,孟子則始終以自尊而凜然不可犯的形象挺立于世。即使王公貴族,如果未能盡禮,孟子也會立即作出相應的反應,絕不屈就。一次,齊王本當去看孟子,但后來借口有病不能吹風,讓人轉告孟子,要孟子上朝去見他。孟子馬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請來人回報齊王,說是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確實,相對于投靠權貴以求榮的末流之士,在孟子那里,我們更多地看到了士的尊嚴。這種強烈的人格獨立與尊嚴意識,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并與春秋社會盛行的貴族精神一脈相承,并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
的確,貴族的定義,應該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一個享有高于其他階級的世襲權力和財產的階級,而孟子似乎不僅不屬于這個階層,還對這個階層持一種反對和批判的態度,他的民本思想足以證明這一點,而且從春秋到戰國,戰爭的白熾化,貴族階級逐漸沒落,貴族文化也被隨之淹沒。但是,制度的廢黜,階級的消失,并不代表精神、意識、信仰也會隨之灰飛煙滅。一種精神,當它足夠強大時,便可以脫離主體而形成一種客觀存在,因此它是自由的,流動的。戰國時期貴族階級的沒落,士階層的崛起,這種貴族文化隨之下移,尋找新的可以承載的主體,而孟子就是這個主體中的一員。因此可以說,孟子浩然正氣的出現是對春秋時期所盛行的貴族精神的延續與發展。
三、浩然正氣對后世的影響
對追求人格尊嚴與獨立的浩然之氣,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得到了許多志士仁人的繼承與發揚。比如項羽,項羽雖出生于戰國末期,但依舊受到了典型的貴族教育。《史記·項羽本紀》曰:“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梁曰:‘汝何學?曰:‘欲學萬人敵。當秦始皇游會稽郡時,項羽親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風,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這便是幼時的項羽,具有遠大的抱負,雖對讀書、學劍興趣不大,卻對能“萬人敵”的兵法非常感興趣,懷揣做帝王的夢想。這是項羽和劉邦最大的不同之處,項羽是為了理想而追求,劉邦卻是為了利益而行動。對于項羽失敗的原因,似乎也并沒有那么簡單,并不是幾個詞語就可以概括的,項羽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深受貴族思想影響的一生,這位出生于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武將,春秋時期的貴族風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可是那戰火紛爭的年代,這種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貴族精神,早已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與其說項羽是天意的犧牲品,不如說是貴族精神的犧牲品。唐朝魏征繼承了孟子敢為王者師的獨立人格精神,他成功地實踐了孟子的君臣思想,主張君臣職責分明,強調國君須以禮待臣。李白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表現之一,是他有“舍我其誰”的強烈自信和豪氣;表現之二,是他的大丈夫氣。孟子的浩然正氣,至剛至堅的個性,重心性的理論,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還是在藝術創造上都對產生后人有著深刻的影響。
貴族階層,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沒落甚至消失,但是這種從春秋貴族發展而來的道義禮信,這種浩然正氣,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繼承發揚了下來,融進自己的血液,刻進自己的骨髓里,在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上經久不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劉再復學者所說:貴族精神是貴族社會中人類共同創造的、并由歷史積淀而成的一種精神傳統和優秀文化遺產。它包含著歷史篩選下來的的人類共通的美德、格調、風度、趣味、情操等等。也就是說,貴族精神在歷史形成過程中,最后已成為一種超越貴族門第、貴族血統,甚至超越貴族階級的一種人類共同認可的文化精神境界。(1)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這應該也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之處。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這種浩然之氣對當今的道德實踐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深入分析其內涵,取其精華,將優秀的傳統思想發揚光大,并使之與當今社會之現實相結合,將會促進我們現代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注釋:
(1)劉再復:《回歸古典,回歸我的六經劉再復講演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O],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作者簡介:李瑩(1993.11)女,鄭州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中國古典文獻學先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