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陶藝是勤勞的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是廣大勞動人民在辛勤勞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而創造一種古樸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承中有變,因中有革,植根于民族審美心理,吸納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注入了詩文,且有了寓意,以畫意配詩文,以詩文解寓意,在演變中淀積了雅致之美的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建水紫陶;雅致;內涵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建水的先輩們以強烈的生命熱情和極大的創造力,為我們留下許多燦爛的陶藝作品,這些陶藝作品記載了這個地方成長的歷程,記載了建水人婉約柔美、親近自然,卻又慷慨激昂、粗獷豪邁的民族文化情懷。云南建水縣是紫陶的發源地,沒人知道這里制陶的歷史起源于何時,這里出產的紫陶“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花瓶裝水不發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餿”,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四大名陶”。
紫陶源于生活,但卻雅致不俗。哪怕是那百年的汽鍋雞,也當之無愧“雅食”,小鍋層層又層層,梅蘭竹菊繪刻其上,肉香泥香,氣韻裊裊……更有書家雅士,繪精美圖文于小小的煙斗之上,隔云透霧地吟上一段,殊不知是鴉片令人沉醉的又一配料,癮君子就踏踏實實地隱在這大做文章的寸方之間吧,也是一種超脫的快樂!紫陶的雅致韻味確實別具一格。不知哪個時代的文人才子,隨手將幾片寫剩的殘字破紙丟落地上,無意間發現了一種優雅閑適的缺憾美,于是造就了紫陶特點鮮明的殘貼裝飾風格。無獨有偶,現當代陶藝家獨具匠心地將書法、國畫及多種書畫技法移植到紫陶上,讓宋元國畫、花鳥工筆、山水金石縮影于寸方陶體,較傳統的線條畫填刻作品更加內涵豐富而具色彩感,開拓了文人氣十足的雅陶風格,成為所有陶瓷中僅限于建水紫陶的獨特語言。于是乎,紫陶藝術在這里瀟灑地轉了一折,而我們的心中越發溫存起來,那一點點現代人心底余燼未燃的文化情節,在紫陶的身上升溫,我們因一器而走進了文明的歷史。
陰填陽刻,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藝術的最大特色。切莫認為紫陶作品上精美的圖畫是美術師描摹后直接燒制而成。陶坯落墨后,刻工藝人必須立即將墨跡雕刻成模,填泥于其中,經反復多層多次填刻后,修坯、風干、焙燒、分次打磨拋光,如此這般,陶器表面呈現出千年風蝕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頗具古拙之象,金石之韻。這樣的工藝有著極其復雜的流程,至少包括以下六個步驟:漂漿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土窯高溫燒制和無釉磨光。紫陶工藝無疑是一項源遠流長的綜合藝術。泥漿要經五六次反復攪拌漂洗,凝土成菁,膩如膏脂,無絲毫砂料半點暴性。拉坯者漫不經心卻輕車熟路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而精雕細琢的滇南女子,于游龍走鳳中完成了紫陶難能可貴的不拘一格,可是紫陶作品上從來沒有留下她們的名字。當我們手捧一件新鮮出爐的紫陶作品,難以想象怎樣用一塊小小的鵝卵石磨得光亮如鏡。也許,正是因了這一份磨陶如杵的意志和韌性,才最終成就了紫陶玉一般的品質。
美學家朱光潛也說過:“如果一件事你覺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現出一種具體的境界,或是新鮮的圖畫,而這種境界或圖畫必定在剎時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察它、領導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暫忘去,這種經驗就是藝術直覺?!苯ㄋ咸盏难胖轮溃瑳Q不是一蹴而就。它除了燒制技藝之外,更重要是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思維,這必須要求作者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創作功力。作為制陶藝術創作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思維過程,是多元的、多層次的,且貫穿創作的全過程。建水紫陶創作的思維活動依據其特性和功能大致可分為直覺、想象、定向、情感、冷卻等幾個層次。這幾個層次的功能在創作中有時有所側重,有時先后有序,有時同步而行,有時相互交錯,均依據不同的創作境遇和創作情思而定。
建水紫陶造型意象傳神、色彩單純雅致,處處彰顯出自然與人文相融合,建水紫陶充分體現了自然之美、個性之美、雅致之美,是不可多得的藝術題材和表現手法。其審美趣味也就不言而喻了。把幾千年的歷史沉積于方圓的造型和火土的交融之中。建水紫陶的雅致減弱了理性的思維,造型因感性而變,隨觀念而生。古典造型也會在現代陶藝中經常出現,但已經基本喪失了傳統語言,被作者賦予了不同的藝術內涵。建水紫陶的造型無奇不有,生活中能見到的物品都是創作的素材,就連夢中的造型都是創作的源泉。于是人們能在現代陶藝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感情流露,尋找到自己的內心獨白。
紫陶的發展不僅僅是火中奪金,更是一個煉古融今的過程。建水紫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陶藝雖脫胎于傳統的中國文化,但具有豐厚的中華文明底蘊,并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和充滿神秘的創作過程,吸引了眾多的藝術家和愛好者,開辟了紫陶藝術的新篇章。近年來,建水紫陶在我國發展迅速。建水紫陶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它的魅力主要來自于材質的特殊美感和手工制作過程;來自于泥土、釉色、燒成之美;來自于藝術家與泥土交陶藝雖然也和實用陶瓷一樣是用同樣的工藝制作出來的,但不像陶瓷那樣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而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審美價值。我們在欣賞建水陶藝作品時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有的作者熱情奔放地表現自由自在的形式變化,凡此種種,構成了豐富多樣的建水紫陶藝術世界。
建水紫陶的雅致之美,讓我這個制陶匠人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當你有了要求,你就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這種不是一般工藝方面的問題,而是自身的學問修養,文學素養的知識面、眼界、格調是一個很抽象的詞,但卻能從作品中反映出來,我比較重視接受新的東西,常做思考和冥想,喜歡跨界找素材、讀書、看雜志、看展覽等等,越學習越感到創造的無限,也從中享受到樂趣,同時也不斷鞭策自己往更高的方面躍進。取眾家制陶之所長,補我之技藝之不足,將建水紫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孫和林.云南建水紫陶[J].裝飾,1997(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