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桐
近年來,利津縣文化旅游產業穩步發展,一大批文化旅游企業相繼發展壯大,旅游事業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但還存在一些文化產業未發掘。
一、把文化旅游產業做強做大
文化旅游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朝陽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推動利津縣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全縣經濟增收的重要途徑。近幾年,利津縣文化旅游產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與其他先進縣區相比,在重視程度、文化旅游資源整理保護利用、產業扶持力度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對歷史古建筑、土坯房、老四合院等利津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傳統民居相對集中的沿黃灘區村莊也基本搬遷,“兒時記憶”、“夢里老家”也都不復存在,文化名人效應不能充分利用等問題依然存在。筆者認為傳統民居可與鳳凰城濱河休閑旅游區進行一體化規劃,吸引外地客人來利津“住土坯房、吃農家宴、游黃河灘”。加大具有黃河口特色的商品研發力度,將海產品、泥塑產品、手工藝品進行包裝開發,冠以“利津三寶”“黃河三角洲家紡”“黃河入海口四大美食”等招牌性名稱,打造我縣黃河口旅游特產名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產業主體實力。文化旅游產業項目開發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長等特點,因此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環境優化和氛圍營造。目前,國家和省市層面接連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一些資源稟賦一般的地區憑借優惠的扶持政策,吸引民間資本進行投資。政府要結合利津實際,盡快研究出臺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政策,在土地、金融、財政、稅收及人才等方面的給予支持,爭取吸引一批投資大、社會效益好的項目入駐利津。
二、改善融資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
利津縣文化建設和旅游業大多是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元化融資渠道較窄,由于縣財政壓力較大,導致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少,設施不完善,功能單一,從而不能滿足當前的新形勢新需求。在旅游業發展方面,存在交通、食宿、購物、娛樂等配套產業發展滯后,缺乏標示性旅游景觀建筑,旅游形式不豐富,沒有大型娛樂體驗項目,現有的鳳凰廣場、翠園湖、東津生態園等城市設施,僅僅停留在簡單游覽觀光階段,缺少旅游要素和娛樂項目等問題。針對文化旅游業發展資金投入大、縣財力有限這一實際,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互惠互利”的思路,吸引民間投資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同時可借外地經驗,由企業投資開發基礎設施,村民以房屋、土地入股,采取公司化經營管理,這樣既減輕了項目的前期資金壓力,又實現了企業和村民的合作共贏。
三、開展文化旅游活動,打造文化名人效應品牌
一是開展系列活動,打造“利津名片”。圍繞“黃河口、鐵門關、東津渡、鳳凰城、大濕地”等旅游特色,策劃舉辦大型文化旅游活動,如“黃河母親節”、“黃河口觀瀾節”、“黃河口美食文化節”、“鳳凰城民俗風情文化節”等系列活動,拉長文化產業鏈條,打出品牌,做出氣勢,努力提高節會的品牌效應、產業吸引力和社會知名度。
二是加大文化名人宣傳力度,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利津文化名人效應,發展文化旅游,如利津四賢(張銓 、李佐賢、趙長嶺、岳鎮南),他們在近代史上都有較高威望,影響力不僅在東津,甚至在全國都有非常高的聲譽。修建一處“四賢”主題公園,讓利津人民都知道“四賢”人物的功績。
三是以利津縣農村風情、民俗文化、農業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傳統家紡、粗布、剪紙等民間文化藝術基礎上,發揮文化人才創作優勢,不斷推動文化活動和文藝作品的豐富創新。通過文學藝術的手法,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我縣深厚的文化資源挖掘出來,推廣出去,打出品牌,擴大影響,努力創作一批主題突出、群眾喜愛、反映實際、歌頌生活、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和作品。可充分利用王莊林場以及各鄉鎮、街道發展林果,“上農下漁”,設施漁業的優勢,做深做透田園風光的文章,充分賦予農業以觀賞、休閑、消費和文化等新的功能。把農業生態功能的開發與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及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打造農村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設鄉村歷史文化展館,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村,集中展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筑和鄉村民俗。
四、加強文化旅游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
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和獎勵力度。要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可以通過社會招考選聘、建立文化人才庫、制定獎勵辦法等方式,大力選拔培養專業知識強、業務素質高、年輕有為的文化創作與管理人才。
二是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通過定期舉辦培訓活動,變“送文化”為“種文化”,為農村培養更多的文化專業人才。建立一支扎根基層、融入群眾的農村文化指導員隊伍,保障基層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通過定期舉辦鄉村文藝活動比賽,為鄉村文藝愛好者搭建展示平臺,吸引更多的鄉村文藝愛好者加入進來,讓鄉村技藝得以傳承,讓鄉村文化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三是適當增加基層文化旅游系統人員編制。本著“專業化、知識化”的原則,把一些懂文化、會管理、善創新的人才充實到旅游管理干部隊伍中來。聘請知名學者、專家以及有豐富旅游工作經驗的人才,建立“旅游專家人才庫”,定期為旅游發展出謀劃策。加強對旅游管理人員及鄉鎮(街道)、旅游企業負責人的管理培訓,不斷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