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 要:《女神》是郭沫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集,它在思想內容、藝術成就方面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作為現代杰出詩人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國詩壇的舊時代已經遠去,一個以自由體詩歌為主的時代已經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它體現的是“五四”精神,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浪漫主義豐碑。自《女神》誕生開始,對這部詩集的研究便從未停止,本文中筆者對其藝術風格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闡述,希望能夠對理解這部作品的內涵有所幫助。
關鍵詞:郭沫若;《女神》;藝術風格;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01
郭沫若是魯迅先生之后文化界公認的精神領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以及考古學家。《女神》這部詩集誕生之初,人們給予了其極高的評價,它總共分為三輯、五十七篇作品,是五四運動高潮時期的文化產物。第一輯歌頌的是反抗專制獨裁“女神”的圣潔形象,第二輯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而第三輯則將焦點對準了那個年代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軟弱性。《女神》讓詩這一文體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得到了全面解放,是“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一、悲憤情感的自然流露
郭沫若的《女神》集中體現了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當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賣國條約被簽訂之后,他的內心流露出了無比的憤慨,他憤然寫下了莊嚴的愛國詩詞“此日九天成醉夢?當頭一棒破癡迷!男兒投筆尋常事,歸作沙場一片泥”,字里行間都是他的毅然的愛國決心。郭沫若親眼見證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事實,也見證來的國內軍閥混戰的慘烈局面,種種這些都加速了中國的破敗,偌大的中國被列強瓜分,他由此發出了“日見干戈擾”的哀嘆。[1]
郭沫若曾說過詩詞的創作貴在真情流露,這也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理念。在郭沫若《鳳凰涅槃》的詩集中,“鳳凰”指代的是不畏強暴、敢于犧牲的革命者,在戰爭中他們如同“鳳凰”一樣,一點點的走向死亡,內心卻沒有絲毫的恐懼和驚慌,而那些如同“愚昧的凡鳥”的中國人卻只時展臺一旁“觀葬”。這首詩諷刺了當時麻木不仁的中國人,他們無視同胞落難,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而是抱著冷漠的態度圍觀,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才落得如此“下場”。
二、中西合流的創作藝術
對于“中西方合流問題”,不少學者都認為其是“歐化問題”,對于這一現象聞一多曾在書籍中作了這樣的評價,他說《女神》藝術不僅在形式上“歐化”,其在思想和語言上也十分“歐化”。郭沫若的這種“歐化”的寫作風格,并不是拋棄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而是將西方的文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詩歌以及時代精神相融合,這也就促使其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學魅力。
1、思想上中西結合
郭沫若是在我國古典文學被扭曲和壓迫的情形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與其他作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郭沫若其思想之所以能夠中西結合,這與其個人經歷具有重要影響。郭沫若最早受莊子、李白、杜甫等中國古代詩人的影響,在留學日本止嘔接觸到了先進的西方文化,受到了泰戈爾、歌德、海涅等外國詩人的影響。因此他在進行詩歌創作時能夠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意思想相結合,這集中體現在了其作品《女神》中,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的偉大嘗試。[2]
2、語言上中西合流
在閱讀郭沫若的《女神》之后,我們發現詩人常常會用英語造句,譚洛非曾就這一特征作了如下評價“特別是各種夾進了不少的外文,消弱了藝術感染力”,這亦是人們目光短淺的主要表現。郭沫若之所以在《女神》中用外語進行創作是因為其在日留學期間學習并接受了西方文化。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稍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作者進行此種設置的“良苦用心”。《女神》中類似于“Venus”的單詞有很多,它們沒有特定的語義,卻又是不可缺少的。《勝利的死》中,詩人用“寫真”一詞強化了詩的感染力。“寫真”一詞源于中國,但又自西方傳入中國,它有“照相”、“照片”以及“真實寫照”的意思。如果將“這是張‘眼淚之海的寫真呀!”中的“寫真”替換為“照片”,便會消磨這首詩的藝術感染力。綜上,作者在創作時引入外來詞是為了突出詩的情感,在外來詞的作用下詩人能夠在創作時自由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境。
3、形式上的文化合流
郭沫若認為詩不論新舊,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魅力,就如同真正的美人一般,不論穿什么衣服依舊是光彩照人。郭沫若很講究新詩的韻律感,就比如其在《鳳凰涅槃》中曾寫到“唱著哀哀的歌聲飛去,銜著枝枝的香木飛來”,這其中不僅具有西方文學的浪漫情懷,也有著中國傳統詩歌文化傳統的音律之美。郭沫若對中國詩歌做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使得其能夠被廣大人群所接受,成為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總結:
郭沫若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同樣也是一名憂國憂民的文藝詩人。面對祖國被瓜分的沉重現實,面對同胞的愚昧無知和麻木不熱,其內心充滿著悲憤與哀鳴,郭沫若將這些情緒化為文字,字里行間傳遞的都是他的愛國情懷。《女神》藝術不管是在形式、語言還是風格上面都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郭沫若留學海外,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文化,也正是因為如此其對中國社會現實才感受的如此深刻。
參考文獻:
[1]顏同林.《女神》時期集外詩作的發掘與郭沫若早期新詩的文學史形象[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04):51-54+224.
[2]李怡.郭沫若《女神》時期佚詩的文獻價值——以《〈女神〉及佚詩》為中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01):98-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