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麗
摘 要:提問不僅是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媒介,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傳授所學知識時所采用的手段之一,還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的橋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呈現出種種弊端,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真正需求。而問題教學法以其獨有的優勢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教師如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滲透問題教學思想,不僅對提升學生數學水平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還可以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問題教學;滲透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假如教師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在阻礙學生數學能力、數學素養提高的同時,還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基于此,數學教師應該摒棄陳舊的教學理念,接受新的教學思想,革新教學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一、讓數學問題具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新知的前提,也是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樂趣的必要條件。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問題教學時,需要認真研究數學教材,立足學生的發展特點,最大限度地增強數學問題的趣味性,調動學生探究問題正確結論的內在欲望,有效營造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增加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我把古代數學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這一內容時,我就引用了《孫子算經》中一個有趣的問題。首先,我對學生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想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聽。”我說:“有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學生聽了之后,十分感興趣,于是,他們都開始動筆計算了起來,試想,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講解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教學實踐表明,培養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還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更有利于使他們快快樂樂地學習數學知識。
二、讓數學問題具有針對性,使問題教學有的放矢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諸多差異。就拿考試分數來說,即便兩個學生的數學分數一樣,但也不能說明兩人的數學水平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失分的地方不一樣,其中一個同學在函數部分丟分,另一個同學可能是在幾何方面失分。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有區別的。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有效的教案,從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比如:在進行“二次函數”這一知識點的復習時,首先,我立足于學生的數學水平,圍繞這一內容的重難點部分,把全班同學分成基礎組、提高組、優秀組三個小組,針對不同組設計了不同的學習任務。我讓基礎組總結二次函數的各個常數的意義;讓提高組梳理二次函數的相關公式、性質以及圖像;讓優秀組總結二次函數與其他知識如一元二次方程、坐標軸的關系。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如此一來,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問題教學有的放矢。
三、讓數學問題具有發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還是一門充滿思維光芒的學科。在問題教學中,筆者認識到:就設計問題而言,雖然題目的形式不一樣(可以是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但是考查的是同一個知識點。就解題方法而言,同一問題不僅僅有一種解答方法,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得出正確答案。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往往把解決數學問題的正確步驟直接告訴學生,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針對這一情況,在問題教學時,教師要巧妙地利用數學問題這一媒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答題目,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開展以下例題的講授時,在∠ABC的兩邊BA、BC上分別取BM=BN,BD=BE,DN和EM相交于點F。求證:點F在∠ABC的平分線上。我不僅要學生把這道題目的結論求證出來,還要讓他們用多種方法去分析、去求證。首先,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仔細分析下面這道題目,看看這道題目涵蓋了哪些知識要點?”接下來,全班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在本子上做記錄。有的學生說:“涉及角的平分線、中點、相交等知識。”有的學生說:“這道題還涉及做輔助線。”我對學生說:“你們總結得不錯,接下來,你們想一想這道題目怎么解決呢?”接下來,我讓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發現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并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結論。如此一來,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還能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
總之,在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思想滲透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計有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要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使所有的學生都在原有的數學水平上得以提升。與此同時,還要讓數學問題具有發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丁國峰.新課標下提升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效能芻議[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6.
[2]俞興根.初中數學問題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