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鳳
孩子的心靈是單純的但又是復雜的,他們的單純常常會使他們犯錯,而他們的復雜卻使教師在處理這些事情時感到棘手,老師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或動作就有可能傷害到他們。身為人師的我也時常會陷入兩難之中,閑暇之時我常常想: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教育學生,不管是在日常零散瑣事的處理上還是教學上都能得心應手。直到讀了于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之后,我才豁然開朗,原來教學中還有這樣的藝術。于老師的智慧和人格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值得我一生去學習和體會。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賢人尚有犯錯之時,何況總角小兒。“棍棒之下出賢徒”棍棒教育自古就有,古代私塾中那個大戒尺曾讓多少兒童臣服,又讓多少兒童憎惡。時至今日,棍棒教育已在一些教師心中根深蒂固,動不動就細柳條、粗棒子伺候,孩子是敢怒不敢言,委屈得不得了,從而見了老師繞道走,跟老師說話戰戰兢兢,上課也不再回答問題了,成績也會一落千丈,老師就會很生氣,再找他一頓批評,如此惡性循環何時才能有個盡頭。當你在辦公室里怒火沖天地談論這個學生上課不好好聽講,那個學生上課搗亂時,你是否也有在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欠妥當?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這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而不是教訓他們不該怎樣做。棍棒只能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的教育起不到半點作用,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孩子厭學、逃學、叛逆、抑郁等現象不就是很好的佐證嗎?
我很喜歡《教海漫記》中的這樣一句話:“水總是長流的,堵,只能讓它不再流向我們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們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導。”在教育中,“堵”是很容易的,當學生犯錯時,只是說一聲“不能那樣做”就行了,但這只是讓學生知道了在這件事情上我不能這樣做,但到底怎樣做學生并不知道,一旦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學生可能還會出錯,所以只“堵”是不行的,有時候堵并不起作用,教育的藝術是疏導的藝術。在教學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教師如果指名道姓地批評一通,這個學生可能會安靜一會,但不一會又會故錯重犯,不但浪費了上課時間,效果還不好,如果教師這時表揚那些專心聽講的學生,這時你會發現,正忙著干別的事的學生會立刻一本正經地坐好,兩眼望著你,如果這時你再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他至少可以安靜上幾分鐘,這就是疏導的藝術。堵,水滿則溢,對學生一味地批評教育,學生就會產生逆反情緒,久而久之就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而疏導則會讓學生樂于接受教育,知道今后該如何去做。在本書中有《紙條的魔力》一章,記述的是怎樣用傳紙條的方式讓一個偷別人東西的學生認識到錯誤并改正了錯誤。試想如果于教師在班上公開宣布這位同學偷了別人的東西,他以后在班上又該如何立足,小偷的罵名可能一直伴隨他直到畢業,而這對于這個幼小的心靈又會造成怎樣的傷害。一張張小小的紙條傳遞出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它不但幫助這位同學改正了錯誤,我想這張小紙條也會被這位學生永久地保存。
于老師的《教海漫記》一書不但傳授了對待犯錯誤同學的策略,而且講述了很多關于課堂教學的建議,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感同身受,以前我聽過一位老師的語文課,整堂課那位老師都是用一個聲調講的,而且聲音還很小,我想如果不是有聽課老師在那,那幫學生早就呼呼大睡或大鬧課堂了吧。教學是一門藝術,當一名老師容易,但當一名學生喜愛的老師卻要下一番功夫,教師的激情引導是使課堂氣氛活躍的關鍵點,用教師的激情帶動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的效果一定非常好。如果整堂課都死氣沉沉的,教師提不起精神來,學生也提不起精神來,學生沒興趣自然不想學,在課堂上做點小動作、犯點錯也就在所難免了。我經常聽到有些教師抱怨:“這幫孩子上課就是不好好聽講,還不做作業,你說氣人不氣人。”其實,在我們教師抱怨、發火時,我們是否想過:“這幫孩子為什么不好好聽課,為什么不做作業,難道這全是孩子的錯嗎?”有些教師上課盯著屋頂看,有些教師看到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就煩,孩子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被愛和被尊重的需要,你一直盯著屋頂或一看見學生就皺眉,學生又會怎么想?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受老師關注,老師不愛他們,這種心理會使學生感到失落、沮喪甚至憤怒,大家都知道皮革馬利翁效應,也都知道教師的期待對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當教師忽略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消失了,這也就意味著你的課不是死氣沉沉就是熱鬧非凡,這也必將導致教學的失敗。另外,在教學中還應重視教學方法的運用,好的教學方法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點,教學方法的選用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定,否則這堂課同樣不會成功。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這才是教學的藝術。
教學中時常會發生一些你意料之外的事情,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不管是做人還是學習上都能接受教育,這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潛心研究的。鐘愛《教海漫記》,只因它是教師們的知音。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