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艷 溫魯哲
摘 要:水資源納污總量控制,是水資源保護的一個新方向和路線,通過控制納污總量,調整水功能區對于污水的自凈能力,以期達到水資源保護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合理的劃分水功能區,科學的提升水資源納污效率,構建水資源納污模型。本文以水資源保護的設計思路、水資源納污能力、水資源納污總量控制規劃三方面,詳細論述水資源保護與納污總量控制的研究,希望為我國的水資源保護作出貢獻。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納污總量;控制;研究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會影響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而目前,水資源缺乏,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甚至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為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不科學排放,從而導致水庫營養急劇下降,部分水資源甚至無法滿足生物用水的基本要求。面對這種社會現狀,只有更深刻的落實水資源保護管理計劃,科學合理的進行水資源排污總量控制,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維護生態平衡。
一、水資源保護的設計思路
為了適配于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水資源保護的思路和路線也應有所創新。目前,對于水資源納污能力的判斷中,水功能區的研究極為重要。當排放污染物超過水體的納污能力時,水資源會受到侵害,水質下降。因此,在水資源保護過程中,一定要確立明確的水納污程度觀念,更好的維護水資源質量。第一點,對于水域而言,其納污總量在一個比較平衡的范圍內,是可以通過現金的,技術進行評測的。第二點,對于水域而言,其納污總量可以通過,減少污染物流入水體,削弱污染物毒性等方式進行控制。第三點,相對于陸地的污染,水體的污染更加單純,只要,加強水資源保護觀念,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就可以從本質上提升水資源質量,達到保護和平衡水資源的目的。
二、水資源納污能力
1.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定義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定義是“在滿足水功能區水域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以既定的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設計水量,排污位置和排污方式,水功能區所能承受的最大污染量。”從定義可看出,自污染物進入水體,水體會啟動自身的納污系統,對于污染物進行稀釋,遷移和同化,從而降低污染物對于水域的侵害,保持水域內的生態平衡和水體質量。但是,水功能區納污能力不是無限的,它是以自身凈化規律,污染物入水稀釋規律,進行水體納污的。
另外,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可以通過水質模型,進行運算和評估。其中所要收集的資料有,水體自然背景值,水域內的化學物質,生物物質等,還有污染物入水點。綜合各方面因素,可以進行數學運算,得出該區域內的納污總量范圍。這種運算所得到的納污總量范圍,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巨大改變,但是,為了確保水資源的品質,最好定期對于納污總量進行重新運算,以獲得最真實準確的水功能區納污能力。
2.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基本算法
第一點,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算中,一定要明確保護區、保留區和緩沖區。一般情況下,這三個區域內的水質情況是比較好的,如果這三區水質出現急劇下降的情況,則證明該區域內的水環境需要得到改善,必須重新測算該流域內的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第二點,對于開發利用區而言,其納污能力,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求得,其屬于水功能二級區設計范圍。
3.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設計條件
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的設計條件,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點,設計流量;第二點測算初始濃度值和設立水質目標值;第三點,測算污染物衰減系數;第四點,根據分散系數核算水功能區納污能力。第一點和第二點,主要是通過測算水資源本身,進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設計的。第三點和第四點,是通過污染物對于水資源的影響進行設計的。首先,目標流域內的初始水質,一定程度上的,限定了該水功能區的納污能力。而水域流量,可以從側面反應該區域內水質的動態平衡。也就是說,死水位與流動水位的納污能力設計,應有所不同的。其次,污染物的衰減系數,可以影響水環境內的自凈系統。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衰減系數和分散系數,這些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測評,得出最佳的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設計方案,實現水資源保護最大化。
三、水資源納污總量控制規劃
1.納污能力空間規劃
對于不同的流域,其納污能力是具有差異的。舉例說明,長江區的納污能力為416萬噸左右,而珠江區的納污能力僅有212萬噸左右,這樣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二者之間的差距,所以,在對于水資源納污總量進行控制時,一定要注重這些空間上的差異。另外,各種元素,在各個地區水域中的納污能力也有所不同,以氨氮為例,長江區可納污37萬噸左右,而珠江區僅可納污10萬噸左右。而這些差異,主要是因其水域的自身屬性和納污能力道不同,才產生了這種在數據上巨大的差別。對于這種以本質屬性不同而引發的納污能力差異,水資源保護專家,必須科學嚴謹的進行納污能力空間規劃,適當的調整污水排放的路線和區域,以保護水資源為基礎,實現水資源納污效率最大化,平衡各區域污水排放情況,確保生態平衡。
2.控制污染物入河
想要更好的平衡水資源納污情況,就必須科學有效的控制污染物入河。通過調查數據顯示,長江區污染物入河量為282萬t/a,其中氨氮入河量為27萬t/a,這種納污能力,隸屬于我國水資源納污能力的前列。在這方面,珠江區也有出色的表現,其數據雖略遜于長江區,但仍為我國污水排流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水資源納污能力,與污染物入河是密切相關的。想要更好的提升污水排流效率,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核算,控制污染物入河,一旦產生河流區域無法承受污水排流量,可能會導致河流納污系統崩潰,引發災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水資源的保護而言,科學的劃分水功能區,核算納污能力,控制污染物流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升水資源的品質,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立足于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想要平衡水資源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地域情況進行不同的核算,以確保水資源的納污能力可以匹配污染物的流入。我國的水資源保護專家應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為水資源保護貢獻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洪嫻,董增川,談娟娟,許波劉.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水資源保護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6(10):20-25.
[2]宿華,范曉娜,李環,曲寶安.實施水資源保護規劃 嚴守限制納污紅線[J].東北水利水電,2013,31(07):36-38.
[3]駱輝煌,魏開湄,史曉新.水資源保護與納污總量控制[J].中國水利,2011(2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