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琴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們的生活需求量比較大,近幾十年,我國一直把農業建設當做首要目標,農業發展的越來越好,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國的主要糧食就是水稻,在種植水稻的方面,我國的種植技術還在不斷改革創新。水稻既然是我國人們主要的糧食來源,在水稻種植的時候就要選擇最好的技術,比如說高產栽培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
關鍵詞:水稻;種植;生產;研究
我國的是占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不同地區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等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地區生產不同的農作物,一般情況下,由于南方降雨量充足,南方大部分都會種植水稻。目前,我國很多科技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新型的水稻,希望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水稻的產量和人們的收入,這樣才能更好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水稻種植人員也要注意在不同環境下使用不同的技術。
一、水稻品種的選擇
最近幾年,我國科技技術不斷發展,水稻的品種越來越多,科學工作者不斷研發新品種的水稻,是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水稻種植人員在種植水稻的時候,需要對當地的氣候和地形進行勘察,選擇最適合在該區域的種植的水稻品種。水稻種植人員也可以小面積的對其他品種的水稻進行種植試驗,確定最適合當地環境的水稻品種,不斷開發新品種的水稻,提高國家的水稻人均生產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加人們的收入。
二、種子的前期處理
水稻長成之前是植株,如果想要收獲高質量的水稻,就需要保證種植下去的植株是最好的,這就需要水稻種植人員在選種的時候需要進行嚴格的篩選,將不能發芽的種子或者干癟的種子挑出去,也要將種子里的小石子也都挑出去,這時候再進行播種,將會得到質量比較高的水稻。在田地里插秧水稻幼苗的時候,不要雜亂無章,要保證整齊均勻,這樣能夠保證水稻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的吸收,對水分的吸收都是充分均勻的,不會出現一些水稻幼苗營養過剩,一些水稻幼苗營養不良的情況。在篩選出相對比較飽滿的種子之后,再對這些篩選出來的飽滿種子進行大小的分類,將差不多大小的種子種植到相同的地方,這樣做有利于對水稻的種植進行管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進行水稻種植之前對種子進行晾曬,這樣在種植之后能夠更好的吸收水分,提高水稻幼苗成活率,增加農業生產中水稻的產量。在進行水稻播種之前需要先將水稻和農藥充分攪拌,也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東西,比如說粘著劑,將水稻種子進行藥物包裹,這樣不僅能夠將種子上的害蟲消滅,而且在種植水稻之后,也可以避免水稻種子在土地里遭到害蟲的破壞。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預防害蟲的破壞是最重要的,只有害蟲破壞種子的事情得到了預防和改善,就能提高水稻的產量,增加人們的日常收入,由此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
三、推廣水稻種植的技術
1.加大宣傳的力度。如果想要我國的水稻種植技術能夠被更多的人知道,就需要做好宣傳工作,可以利用電視廣告、新聞、微信公眾號等等對我國的水稻種植技術進行推廣,隔段時間就將與水稻種植有關的文章或者視頻呈現給大眾,如果按時播報,對于人民群眾來說就沒有了新意,不定時的看到有關水稻種植的東西能夠保持新鮮感,不斷加強人們對水稻種植技術的使用。還可以請一些專門研究種植技術的教授給水稻種植人員講解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創新推廣方式。水稻種植的推廣程度取決于推廣的方式,如果想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水稻種植技術,就需要不斷對推廣方式進行改革創新。企業也要做好宣傳工作,多用一些新穎的方式宣傳水稻種植技術,讓人們在看到視頻或者電視廣告的時候眼前一亮,促使更多的人關注水稻種植技術。并且,企業也多多對員工們進行管理和培訓,提高水稻種植人員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水平,增加糧食產量,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四、結語
目前,我國最重要的產業就是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生產有利于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需求不斷增強,水稻種植技術也需要不斷提高,以便于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可以多使用機械設備,在減少人力使用的同時也能精準的把握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每個細節。我們需要向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人們推廣水稻種植技術,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體會到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也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水稻種植人員進行技術方面的指導,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生產,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種植,也要做好防護措施,即使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也能夠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保證水稻的產量在一定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黃明賢.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0):188.
[2]陸永晏.關于水稻種植及施肥技術的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18):146.
[3]蘇春英,王鳳君,賴曉東.有機水稻種植技術探析[J].北京農業,201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