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冉靖 先開華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瀘縣國家一般站1986年至2016年觀測數據,統計瀘縣1986年至2016年主要氣象災害,找出對瀘縣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種類,提出科學的防御措施及建議,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及建議;防災減災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象災害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也逐漸增加,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本文通過統計瀘縣1986年至2016年主要氣象災害,分析找出對瀘縣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種類,提出科學的防御措施及建議,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奠定基礎,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 瀘縣基本情況
瀘縣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長江和沱江匯合處,屬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霜雪少,具有光、熱、水分布與主要農作物生長發育同步的自然優勢,是一個典型的淺丘、河谷地區,省糧油生產基地縣,糧食產量和商品率均較高。
二、瀘縣的主要氣象災害
瀘縣主要氣象災害類型有暴雨洪澇、干旱、冰雹、低溫凍害、大風、雷電、雪災、高溫,尤以暴雨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影響為最。另外地質災害及農業氣象災害等氣象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也較為嚴重。
1.暴雨洪澇災害。1986到2016年,瀘縣出現暴雨68次,大暴雨19次。暴雨年平2.8次,最多年達7次,出現在2016年;最少年2000年沒有出現過暴雨。暴雨最早出現是2005年4月9日降水量為60毫米,最遲是1999年9月14日,降水量為51.0毫米。暴雨一般在9月結束,結束最早的是1997年6月8日。
無論是來勢猛、時間短、強度大的強對流性暴雨還是持續降雨過程導致的暴雨,雨量過于集中,往往容易引發洪澇災害。1986到2016年,除個別年份外,瀘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最為嚴重的是2007年“7.8”特大洪災。2007年7月8日到13日,瀘縣遭受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特大洪災,80余平方公里土地被洪水淹沒五天四夜。致使全縣65.6萬人受災,2萬余名群眾被洪水圍困,直接經濟損失達5.6億元。
2.干旱災害。按照四川氣象地方標準DB5//T582-2013,1986到2016年,瀘縣共出現各種干旱48次,年平均1.5次。圖1所示:我縣出現機率最大的是伏旱,占71%,年平0.7次;夏旱出現機率占48%,年平0.5次;春旱出現機率占19%,年平0.2次;冬干出現機率較小占6%。
3.寒潮。1986到2016年,寒潮累計出現74次,年平2.4次,其中冬季24次,占32%;春季33次,占45%;秋季17次,占23%。冬季強寒潮(降溫達≥8.0℃)有5次,最強的一次出現在1996年2月17日到18日,過程降溫10.0℃;春季強寒潮(降溫≥10.0℃)有19次;秋季強寒潮(降溫≥10.0℃)有8次。
4.大風及冰雹災害。大風、冰雹常共同出現。瀘縣1986到2016年中共出現大風29次,年平均大風次數為0.9次,日瞬間最大風速達34米/秒,出現在1989年4月20日,大風最多年達5次,為1990年。1986到2016年本站觀測到冰雹次數不多,記錄上有4次,分別為1989年罕見的“4.20”風雹災、1992年“5.1” 風雹災、1999年(雖有出現但未成災)、2005年“5.3” 風雹災。
5.小結。綜上所述,雖然寒潮在瀘縣出現的頻次較多,且集中在3到4月,但現在瀘縣水稻以中稻為主,已不再栽種早稻、晚稻,在農時上就錯開了倒春寒對水稻的主要影響。加之地膜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最大限度減少了寒潮對農業的影響。大風、冰雹雖然造成的損失會特別巨大,但在瀘縣出現的頻次不算太多,并且局地性強,不會造成大面積傷害。從氣象災害出現的強度和頻次來看,瀘縣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是暴雨洪澇和干旱。
三、瀘縣主要氣象災害影響的防御措施及建議
1.暴雨洪澇防御措施及建議
(1)科學開展瀘縣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合理劃分暴雨洪澇災害區域。通過暴雨洪澇普查,全面掌握瀘縣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人口等基礎數據,并結合瀘縣暴雨洪澇災害的分布和發生規律,編制瀘縣暴雨洪澇風險區劃。
(2)完善瀘縣監測預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瀘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更換穩定性好,可靠性高的監測裝備,避免頻繁維修,為預報預警提供數據支撐。預報業務人員也應充分利用自動站、雷達等探測資料,加強對突發性暴雨預報技術的研究,不斷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高暴雨洪澇氣象災害的預報質量。
(3)建立長效的管理及部門聯動機制。明確的預警制度,能讓災害發生時,值班人員做到心中不慌亂,有條不紊的開展服務,按流程做好職責內的工作。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切實加強運行管理。同時,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各相關部門配合的部門聯動機制,不僅能實現資源共享,科學掌握預報預警發布的節奏和時機,還能讓預報預警信息在政府組織防災避險工作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
2.干旱防御措施及建議。干旱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針對瀘縣地理特點,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提出以下幾點防御措施及建議:
(1)加強瀘縣農田基本建設,進行綜合治理,建設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在丘陵地區建設水庫、塘壩,把雨季的水儲蓄起來,供少雨季節使用。
(2)根據干旱的發生規律因地制宜實行作物的合理布局 ,選種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種,調整作物播期,趨利避害,減少干旱威脅。在干旱發生時選用相應的抗旱栽培措施。
(3)加強瀘縣干旱災害的監測、預報研究,提供防旱抗旱的理論依據。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建立和完善旱災預警、災情評估及其減災輔助決策和緊急求援系統。同時,旱情發生時,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增雨作業。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四川省地方標準.DB51/T582-2013.
[2] 馬月玲.寧夏隆德縣暴雨洪澇災害分析與防御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13,23(2):61-62.
[3] 林揚海,羅桂森,張新龍.英德市干旱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2):106-107.
[4] 黃曉林.貴州省干旱特點與防御對策[J].耕作與栽培,2003,(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