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
長期以來,余姚市深入踐行“兩山”發展理念,不斷培育農村發展新動力,支持農村存量資產和自然資源有序開發,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但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村級集體經濟普遍出現了村級增收渠道萎縮,村級支出范圍廣泛和村級債務壓力巨大等“病癥”。為此,本人從余姚市村級集體經濟的實際出發,分析梳理各類“病癥”,為解決“疑難雜癥”提供“良方”。
病根一:逐漸萎縮的增收渠道導致集體經濟開源受制。受政策、自然和人為要素等制約,集體經濟增收途徑越發趨緊。一方面隨著農村稅費改革、企業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村級集體賴以生存的村辦企業上交款、企業管理費、電費差價、統籌提留款等都不復存在,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退到近乎空白的境地。一方面由于本村缺乏土地資源、啟動資金或專業人才等條件,集體經濟增收只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隨著保護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一些原來依靠資源開發增收的村面臨較大的環境保護壓力,集體經濟發展(如磚瓦廠、采石場等)必須為環境保護而讓步,發展經濟的又一渠道面臨斷炊。
對策一:集思廣益,找準集體經濟增收路子。充分挖掘利用農業的各種功能和農村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名村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觀光休閑、民宿客棧、養老服務等新型業態,走好自然資源增收的發展路子。建設標準廠房、農貿市場、倉儲設施、購買商鋪店面等二、三產集體經濟發展用房,走好物業用房增收的發展路子。鼓勵村級組織以勞務承包方式提供鎮村公路綠化養(管)護、道路河道保潔和基礎設施維護等,走好提供服務增收的發展路子。鼓勵村級組織以集體資產和財政扶持資金等,按照保底分紅、按股分紅等方式參股農民合作社和經營穩定、發展前景較好的投資項目,走好資金投資增收的發展路子。
病根二:居高不下的運轉經費導致集體經濟發展受阻。一位村干部坦誠道:“現在村里的日子真是越來越難過,能正常開門已經很不容易,還哪有精力去干別的,干任何事都得要有錢啊。”確實如此,一方面管理隊伍日趨龐大,支出居高不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內除村“三委會”成員、大學生村官、農村專職工作者、經營性管理人員等6類日常工作人員外,還有河道清潔工、村民組長、老年活動管理員、計生聯絡員、民防隊員、保潔員、電工、自來水管理員、花木管理員、消防員等24類“其它人員”,管理費用開支壓力大。另一方面收費困難矛盾多。一些原應有農民個人負擔的如農業灌溉水電費等生產性支出,目前也大都轉嫁給了村集體;新型合作醫療、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除了村級集體負擔一塊外,個人負擔部分有的村也由村承擔,使社會福利性支出越來越大。
對策二:循序漸進,逐步落實村級運轉保障經費。落實基本運行經費,將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全部納入財政支付范圍,逐步形成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根據保障范圍進行分類保障。同時,實現保障金額動態增幅,逐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投入力度,并根據人均收入的增長情況適時調整村干部報酬。探索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目前,村級集體已為村民提供民政、社保、戶口、計生、文化、衛生、建房、綜治等產品和服務,管理理念和服務方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轉型。因此,可參照城市社區運轉經費保障標準和辦法,加快探索農村公共服務運轉保障相關配套制度和機制建設,按不同類型村社和常住人口規模,建立村級運轉保障經費,逐步構建以公共財政保障為主、村級集體投入為輔的制度框架,提升村級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病根三:日積月累的村級債務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包袱。村級債務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正常經營活動產生的,也有因村級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盲目舉債、超前建設產生的。村級債務一旦形成,特別是舉債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村,根本不可能從建成項目中獲得任何經濟收益來償還債務,從而進入舉債→為還債再舉債→再舉債的惡性循環中,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可見,超實力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盲目興辦經濟實體和各類創建項目投資已成為村負債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高額的貸款利息更為負債累累的村雪上加霜。部分村舊債未還又添新債,由此背上沉重的“包袱”,尤其是部分企業主書記魄力大能力強,各項建設事業一起上馬,在為村改變面貌的同時,也給村帶來巨大的債務負擔。
對策三:多措并舉,加強債務的控制和化解。嚴格控制,量力而行。加強貨幣資金管理、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管理、工程招投標管理等,減少因管理不慎導致新債務的發生;嚴禁各類需要村級出錢出物的達標升級、示范創建活動,減輕村級財務壓力;加大公共財政覆蓋力度,對有關財政扶持公益事業項目,提高補助標準,減少村級投入,嚴禁村級負債搞建設。同時,摸清村級債務情況,梳理債務類型和原因,多途徑化解舊債。對上級有關部門舉辦公益事業形成的各類債務,建議由舉辦者協調負責清償;對由村干部負債,未經村社員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的,由村干部負責償還,若上級批準的,由批準單位償還;經過討論決定的,原則上要由合作社負責,市、鄉鎮在對村級老債的償還上,也可根據自身財政實力給予一定的支持。
病根四:容易忽視的監督體系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的軟肋。由民主監督、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網絡監督、責任監督“五位一體”的村級財務監管機制,對集體經濟的管理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不是把這一環節忽略就是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得對集體經濟的監管不到位。一方面監管體系流于形式。以審計監督為例,我市農村審計多數以鄉鎮自審為主,鄉鎮審計人員由農經站、財政所、代理服務中心等人員組成,主要成員還是代理會計,村級審計實際上是代理會計互審,管理者和監督者合一,可能更多的是走過場。另一方面監管水平有待提高。我市的農村集體“三資”計算機監管網絡全覆蓋工作起步早,隨著近年來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原系統功能設計不夠全面、利用效率不夠充分、服務不夠到位等問題逐步顯現,影響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監管。
對策四:重視監管,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機制,推行市社會中介機構審計、鄉鎮間交叉審計等多種審計形式,加強審計整改工作,建立審計整改反饋機制,加強審計結論的公開。涉及農村集體經濟的重大事項,必須經社員(代表)會議表決通過。村(社)監會要履行民主監督職責,加強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定期向社員(代表)會議報告民主理財工作和集體資產變動情況。同時,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加強平臺資源的整合應用,設計增加功能應用,使對村級制度執行情況反應更加及時到位,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管理情況能進門入戶,及時反映股東股權和收益分配情況,實現與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有效對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