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王小峰
摘 要:本文以江西吉安為例,分析吉安地區低效生態林的成因,并且針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生態和諧建設的理念下,提出吉安生態林建設質量的有效策略,全面加強生態林管理護水平,以期提高吉安地區生態林建設質量。
關鍵詞:低效生態林;主要成因;改造技術
生態林主要指的是為改善生態自然環境而興建的林業項目。低效生態林指的是未能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要求,存在林木生長發育不良、林分結構不協調、林木穩定性相對較差、不能有效發揮生態功能的林分。低效生態林改進主要通過種生物技術和綜合措施,給生態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滿足生態林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恢復生態林防護功能的基礎上,滿足生態林的建設需求,并且達到促進區域環境和諧發展目標。
吉安地區生態林大部分是在人工林基礎上興起到,因此,存在著林分少、闊葉林少、林業結構不穩定、樹種相對單一、林業生態功能不足的問題。吉安地處礦藏資源豐富地區,長期的礦業發展又影響了生態林建設,還需要根據實地情況,進一步提高生態林的建設水平。
一、低效生態林成因
1.立地條件不足。吉安地處江西省中部,是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經濟開發建設較早,礦產業與工業發展水平較高,但是山區的地利條件相對較差,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土地貧瘠的問題,而且江西地區近年的干旱情況較多,導致山地的土壤肥力較差。加上該地區的林地施肥效果不足,后續造林操作與地方環境的適宜性不足,造成當地造林的立地條件不足,難以達到適地適樹的效果。由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特性以及水肥條件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使得吉安部分造林地和樹種配合不足,造林后難以形成良好的造林效果,這導致吉安造林存在著病樹多、歪樹多、森林健康生長不足、造林與地方環境配套不足的問題。
2.苗木處理不當。提高生態林的造林效果,保證生態林的良好長勢,需要提高生態林種子的處理效果,只有保證良木良種,才能達到有效營造生態林的目標。由于吉安地處贛江中游,屬羅霄山脈中段,氣候特征以冬季溫和少雨和夏季高溫的特征,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常常出現暖冬的天氣現象,而且降雨量不均衡,會出現造林后土壤水分不夠或者土壤水分過高問題,因此,難以保證生態林的成活率,還可能因為降雨量問題,導致新林苗易老化現象。吉安傳統的造林方式主要以裸根苗的形式造林,這使得造林成活率偏低,而且存在較多生態林長不好的現象,由于苗木處理不當,導致苗木自然環境抵抗力不足,影響了苗木的健康生長。
3.造林季節過緩。從江西吉安生態林的造林歷史來看,生態林造林有很強的季節性要求。由于傳統的造林活動需要經過層層審批,在生態林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審批程序,這導致造林工期較緊,可能影響了造林的季節性要求。
4.造林質量不足。由于吉安的生態自然環境以山地為主,而且山地地區普遍發展的工礦業,使得造林地質量不足,而且造林過程中普遍依靠人力資源完成,使得人力資源消耗較大。由于吉安地區生態造林需要完成清山、打穴、覆土等相關環節,這些環境都是強體力的技術勞動,加上當前造林的投入比例較低,而且時間緊張,導致造林施工難以達到技術要求。
5.造林投入不足。營造生態林是吉安發展的重要措施,提高生態林建設水平需要加大生態林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目前生態造林的投入不足,由于生態林單樹質量較低,林木不滿足地方環境要求,導致生態林的造林標準過底,現有的生態林投入不滿足生態林建設需求,還要提高優質樹種的引進工作,注重合理控制造林密度,從而達到有效營造郁閉林的效果。
6.造林管理不到位。造林工作不僅要提高造林技術水平,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后續的管理工作。“三分造、七分管”,管理對于提高造林質量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當前還存在著生態林管理盲區的現象,吉安有些地區存在著新造林無人管護的問題,而且對于病樹的治理不及時,有些部門還未能履行監督責任,影響了造林工作有效性,無法保證造林工作質量。例如,有些造林種植后的撫育技術不足,沒能科學地清理林地的雜草、灌木等,抑制了生態林生長,造成了低效生態林現象。
二、低效生態林的主要改造技術
1.補植套種技術。提高生態林種植的有效性,需要在對生態林進行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根據適樹適種的原則進行合理補種。首先,根據當地的林分情況恰當的選擇樹種,補植套種要考慮樹種的適生性,注重提高生態林的速生性和耐陰性,從而符合地區環境的需要。其次,保證被植樹木與原有生態林木的和諧性,需要通過有效的人工種植的方式形成針闊混交林,保持生態林業結構的穩定性。第三,參考天然生態群落結構,采用過渡階段的森林植物群落結構,科學選擇容器大苗補植,從而達到確定生態林種植成功率目標。
2.人工重新造林更新。重新造林對于徹底改變低效生態林有重要價值,應當根據吉安地區的情況,加大重新造林的比例。首先,在充分調查基礎上,根據現有地利條件選擇樹種,科學配置樹木結構,合理采用良種苗木,提高造林工序有效性。其次,采用輪種措施,能夠運用針葉純林,在全面砍伐后進改為混交林。第三,適宜控制造林密度,注重根據地勢選擇適宜種植方法,例如,對于光照較強且水分較少的地區,可以選擇種植強陽性的樹種,對于濕潤且光照不足地塊,可以闊葉混交林,從而提高適生性。第三,提高新造林的生長環境水平,打大穴,做到精細整地,并且控制好新造林的密度,并且盡可能早植,這樣才能符合吉安的地區氣候特征,有效的防止災害性天氣對新造林的影響和提高成活率。
3.提高后續撫育水平。為了達到高效營造生態林的目標,需要在造林后合理管護林木,從而達到提高造林郁閉度目標,全面實現科學有效的養護效果。首先,無論是新造林還是補植林,都需要制定明確的管理措施體系,注重采用科學的方法加強后續管理工作。其次,后續管理需要圍繞著快速郁閉成林出發,主要采用除草割灌、施肥、衛生伐、透光伐、間伐、修枝等方法進行管理。第三,保持林地充分的生長空間,提高林地的光照條件,注重減少雜草,提高水肥環境,增加自身的林木防病蟲害的能力,著力提高林分質量,形成良好的造林管理體系,解決造林中的現實問題。做到科學的施肥,在撫育3年后,應當每年撫育追肥2次以上。
4.封山撫育策略。為了提高生態林的生長環境,有效減少外界因素對生態林造成的損害,應當貫徹封山撫育策略。首先,對符合封山撫育條件的林分要采用封山撫育的措施,尤其注重對天然下種的疏林地采用封山撫育的方法。其次,依靠自然繁殖與人工扶助相結合的措施,尤其對高海拔的山地采用封山撫育的方式。第三,按照國家的相應技術標準對數量較多且分布均勻的萌蘗喬木進行封山撫育,而且提高撫育的規劃期。從而達到改進林地質量目標。
三、 結語
低效生態林問題主要來源于地利條件、規劃因素與技術條件方面。應當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低效林改進思路,明確改進操作的重點,形成完善的低效生態林改進機制,全面提高低效生態林改進水平。
參考文獻:
[1]胡路東.低效林改造中的難點和對策[J].綠色科技. 2015(04).
[2]張立斌.關于對低效林改造技術的探討[J].技與企業.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