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明新是我心目中偉大的當代藝術家,他所散發的藝術魅力形成一股由內而外迸發出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正是他賜予給我的,能夠讓自己在漫長的藝術道路上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焦躁,多一份熱情,少一份冷漠,多一份真誠,少一份虛偽。
關鍵詞:當代藝術家;真誠;李明新
一、李明新簡介
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嗜酒,向往通達自由的藝術境界,不拘小節,待人真誠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人,現工作生活于河南省濟源市。
他曾說天下第一行書是祭侄文稿,相對充滿魏晉風流典雅平和的王羲之,他則更傾心于充滿真才情、活得真實且剛正不阿的顏真卿,情到悲憤處不能自己,筆墨隨著破碎的情感書寫涂抹,宏大的交響曲躍然紙上,穿越千年的時空依舊感人淚下。好的藝術家不是給你帶來了多大的虛榮心,而是啟迪你的心靈并且讓你打開獨特視角去感知世界。
二、三個方向的探索
如果說李老師是一個自由藝術境界的探險者,在這里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境界并不是西方所詭辯的為掠奪資本所炮制的自由主義。恰恰相反,他所倡導的自由是一種自我暢通無阻的表達,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與批判,然而達到這種理想境界最重要的就是坦誠,坦誠度越高,對自我生命意義的價值量也就越大。此外,李老師與大眾通俗審美保持著很大的距離,我尤其喜歡他那些紙面風景形式的探索,正如他所說的那樣:草稿一樣的起形就想結束,為別人不能,為自己就可以,照顧別人的感受而違背自己的內心就是死路一條。造就這種距離的“罪魁禍首”就是他對藝術的誠誠懇懇,對真一的追求。
1、輕材料實驗性繪畫探索
他厭惡規則與追求,認為只有通過打破常規視角才能發現大美,不愿為了展覽而毀滅自己的自由,他的這類繪畫能為個體(無論是他自己還是觀看者)提供一種全新的自我認識,在解放自身的同時,也為觀者提供了解放的空間。[1]這為個體自由的探索提供精神渠道,更好地保護了個體價值和意義,李明新做出的不懈努力為此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正如董其昌把藝術理解為“漸修式”和“頓悟式”,那么李老師對此類作品的探索則傾向“頓悟”的暢飲。
二十四詩品系列集中探索了油畫語言與傳統筆墨的結合,每一個筆觸都上演回歸到傳統意境,但不失對生活現狀的理解,畫面里對“勢”的追尋洋溢著自由心境,或濃或淡,或急或緩,或干或濕,筆與筆之間的夾縫莫不體現千軍萬馬踏過之后仍保留著的靜謐,有如時間飛逝,白駒過隙。
從構成來看,濃重的天和地(暫且說成天和地吧)不知是將要分離還是合并,中間窄窄的縫隙預示著毀滅或者希望,無論如何,在這一刻,他是自由的,自由地奔向滅亡,亦或自由地迎接希望,一切那么自然,生命的枯榮在這里得到詩意的表現。
整體的色彩氛圍偏向素雅,但幾點純色欲打破沉悶氣息。這種不循規蹈矩的氣質正是李老師對真一與自由不懈探索的高貴品質。此外李老師聊齋系列作品的畫面語言除了延續和拓展上面提到的二十四詩品系列油畫語言對自由精神的探索之外,材料上更輕便,語言更直接。除此之外加入了豐富的想象力。與靈感相似,想象力隨時都可能自然發生。這就解釋了這系列作品出現在易于攜帶與展開工作的紙上了。想象力一旦突破具體形象外殼的束縛,形式感所直接面對的便是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想象力一旦和自由精神相結合,聊齋里的具象怪物便顯現出了他們的真身,那就是人類對自由的向往。
鮮艷的色彩與奔放的構成皆體現出了他的無畏精神,無畏并不是沒有敬畏之心,而是一種年輕的心態,人越長大越是感到畏手畏腳。精神的進步須充滿無畏的自由精神,但前提必須是要有敬畏之心。那些大膽的色彩正是對自由的冒險,而束縛著鮮亮色彩的流動黑線則是敬畏之心。奔流的江河需要兩岸的引導,自由的冒險更需一顆赤誠之心的引導方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2、綜合材料研究
“漸修”里尋找“頓悟”是我對李老師綜合材料探索的粗淺理解,鞏縣石窟系列創作花費了他整個春天的時間,不斷修改,疊加,色彩與沙子的融合,極力營造時光的穿越感,這是無數頓悟的疊加與融合。鞏縣石窟的系列創作體現了他嚴謹與堅韌的一面,近期的(2017)三列長幅綜合材料則更顯大膽,如果說石窟系列是對佛光的一瞥,那么這三幅便是充滿禪意的、隱約體味到大道無為的境界,是古琴曲與交響樂的完美契合,這幾幅作品既可以輕輕撥動古代的琴弦,聲音散入太虛,[2]也可以像一個交響樂指揮家揮動樂棒演奏宏大的西洋樂章。
這個階段李老師幾乎已經走火入魔,對平常人而言,似乎是危險的,因為沒有一個正常人愿意把自己推到一個絕境去質問自己的內心,也少有人有這樣的勇氣敢去試探自己的靈魂,而這正是他要去做的,一個真的藝術家要去做的,這個過程無不充滿荊棘與坎坷,孤獨與落寞,真理高懸于宇宙深處,它投射在世間有多重面目,這便是李老師孜孜不倦的問道精神,即使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之地也要去問詢精神的絕對自由棲息于何處。
3、意象油畫寫生創作研究
這個方向的探索相對上文所提到的探索方向的形式和內容更偏向于具體形象,具體來說應當是當代意象風景系列,同樣融合了兩種審美態度即:傳統筆墨語言形態與西方油畫語境。“有意味的形式”[3]在這個方向中占據主導地位,形式固然重要,但要充滿自由意味則難上加難。無論是具體形象的抽象形式,還是對傳統意境的向往,從始至終所貫穿的正是李老師對自由精神的探索,與之當下大眾以物質主義為核心的自由價值取向相抗衡。
李老師默默無聞地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無不為藝術殿堂添磚加瓦做出努力,豐富著藝術生態之林,為藝術生態之林打破生長的枷鎖,充滿自由的詩意光輝。
三、結束語
由于學生學識短淺,并不能站在足夠的高度去完全理解李老師的每一幅畫,只能做一些感性的詠嘆,但想起李老師所說“藝術就是玩,就是有趣,干嘛那么正經”便又輕松起來,但李老師的繪畫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小打小鬧,更多的是充滿藝術性的哲思。最后希望他在藝術的發展道路上,越做越好,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王宏建[M]藝術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
[2]韋曦[J]照夜白.
[3]克萊夫·貝爾
作者簡介:王召召(1993.02—),男,漢族,籍貫:河南濟源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