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龍
摘 要:綜觀全國各地的廣播節目,從受重視的程度上說,首推新聞,再推文藝,農村節目和對農廣播一直在夾縫中生存,舉步維艱。在“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大前提下,對農廣播具有了良好的發展前提。但與城市相比,中國農村地區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成為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短板。如何抓住當下機遇,發展對農廣播,利用優勢補充短板,是所有廣播人、甚至是傳統媒體從業人員應該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三農;廣播;傳播力
在我國13億多人口中,6.74億是農村居民,他們是廣播媒體不可小覷的受眾群體,空間和潛力令人期待。在如今融媒體時代,提升廣播“三農”報道的質量,讓農村受眾愛聽,從而提升廣播“三農”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是一個讓學界和業界關注的話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論述。
一、提升廣播“三農”報道優內容質量
1.高位瞻望,指導實踐
“三農”報道的作用不容小覷,“三農”報道做活了,做深做透了,不僅能對廣大農村受眾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也能指導“三農”發展實踐,提升“三農”發展信心。
2.突破束縛,精心選題
當前一些媒體的“三農”報道之所以不受農村受眾好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題材狹窄,內容不接地氣,無法真正的推動“三農”工作有效安放在。其實,“三農”報道遠遠不僅傳統意義上的農作物新聞,還包括家庭農場、新型職業農民、創意農業、土地流轉、農村電商、農村管理、農民醫保、農村養老、農民職業道德教育、農村留守兒童、農村子女教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污水治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等方面,素材非常豐富。
3.高遠立意,精準策劃
“三農”報道要想讓農村受眾愛聽,除了必須生動、有趣外,更要有高遠的立意,只有立意高,才能挖掘出題材的價值,報道農村受眾感興趣的話題,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用。“三農”報道的精準策劃也非常關鍵,要以頗具氣勢、沖擊力強的專題策劃報道的方式,在合適的節點推出,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在六一兒童節推出“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報道,在世界糧食日推出“增產高效的水稻種植新技術”專題報道,在“雙11”推出“農村電商”專題報道等。
二、節目設置服務于“三農”,突出指導性和針對性
重點突出必須立足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發展實際,把服務行業、支撐產業作為培訓的落腳點。根據產業發展水平和培訓對象特點,在系統設計和整體布局的基礎上,把握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以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服務為主要的工作領域,以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廣的新型職業農民為主要的培訓對象。
為了增加節目資源的獲取渠道,在工作中應注重對農村通訊員的培養,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掌握第一手資料轉化成節目源,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節目內容,也可以保持節目的原汁原味,以農民的角度思維來寫自己的事情,更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例如《專家進農家》欄目,欄目與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專家聯系,針對不同時期農業生產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講解。節目中開設了專家答疑子欄目,農民在種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打電話或是微信平臺的方式向節目組反映,節目組的工作人員通過與專家聯系,盡快在節目中給予答復。這對于農民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反映出我們節目的收聽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對節目的認可和肯定。
三、加強與新媒體攜手進行融合發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發展前景看好。如何在發展態勢良好的今天做好農村廣播節目,充分運用融媒體概念做活廣播節目是當今媒體人不斷努力研究的課題。除了改進傳統廣播制作播出方式,在媒體融合的前提下,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廣播節目的網絡收聽方式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在這一趨勢下,農村廣播聯合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下設的絲路明珠網、阿基米德、藍鯨FM、蜻蜓FM等多媒體平臺,將農業農情信息制作成網絡視頻進行跨媒體編排,在臺網共同發布。充分利用多媒體跨平臺優勢増加節目網絡移動終端傳輸,通過電視、廣播、手機微視頻等方式直播,増強了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實現音視頻、圖文疊加,形成全媒體立體發布體系。突破廣播人只注重聲音形象,缺乏全媒體意識的傳統制作手段和思路。傳播渠道和影響力號召力不斷擴大,真正發揮了廣播新快活的獨特優勢。
四、強化溝通,增加聽眾群體
首先是增強用戶思維。廣播媒體要將聽眾當成用戶,站在用戶角度采制播出新聞。其次是增加受眾互動。融媒體時代,“我播你聽”的傳播理念過時,廣播媒體必須采用各種方式和受眾展開互動,進一步增強受眾的黏性。比如:廣播媒體可以就播出的“三農早報”或者“小康農家”現象在新媒體平臺上征集受眾的觀點看法,吸納采用這些觀點看法后又可以進行二次報道,這樣受眾不僅僅是內容的被動接收者,還是內容生產商,他們的話語權被尊重和放大,收聽參與節目的熱情也會提升,這對提升“三農”報道的傳播效果肯定是大大有益的。
五、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媒體傳播是通過傳統的電子媒體(廣播、電視、音像)和印刷媒體(報紙、雜志),以及現代的網絡媒體(局域網、因特網、衛星網)等技術手段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培訓。該模式首先是針對農民開展培訓信息需求調研,根據實際需求制訂培訓計劃。其次是開發培訓信息資源,建設農業技術多媒體素材庫,制作實用技術多媒體課件,開通農業信息網站等。通過構建媒體傳播培訓的技術手段平臺,建立市、縣、鄉、村、戶五級網絡服務體系。最后則通過電子媒體、印刷媒體、網絡媒體等傳授培訓內容,并抓好典型,以點帶面,穩步擴大培訓效果和輻射面。
六、結語
“三農”問題是我國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熱點問題,廣播作為黨媒,通過“三農”報道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搖旗吶喊,不斷提升“三農”的報道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既是使命召喚也是責任擔當。融媒體時代,廣播“三農”報道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作為廣播人應充分自信,同時也應正視自身問題,在優質內容、融媒傳播、用戶思維等方面不斷改進,持續創新。相信功到自然成,今后的廣播“三農”報道一定會更加有特色、有深度、有價值,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也會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朝霞.強化服務深耕“三農”[N].甘肅日報,2016-04-01(008).
[2]蔡春艷.如何辦好對農廣播節目[J].科技傳播,2016,8(04):11-12.
[3]巫金龍,俞加坤.廣播電視對農節目服務工程建設考核(廣播)情況綜述[J].視聽縱橫,2015(06):35-37.
[4]劉智力.廣播電視對農宣傳的價值呈現[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