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泓池 何濤 史存峰
摘 要: 林業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治理工程,在實際操作上應通過提高森林自控能力,加強對有害生物的生態管理,做到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達到御災減災之目的。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可持續;控制;途徑
林業用害生物防治是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森防戰線廣大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目標管理責任制得到完善落實,防治技術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斷提高,整體抗災減災能力大大增強。近年來,我們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有效的防治途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預測預報,及時掌握森林病蟲害發生動態。目前丹鳳縣的森林病蟲害測報網絡比較薄弱,測報技術手段比較落后,測報工作還沒有完全按規程的要求做到位。為此,必須加強測報網絡的建設,建立縣森防站、鎮辦(林場)林技員、村級護林員三位一體的測報網絡,改善測報軟硬件的建設,完善測報技術方案,嚴格執行測報技術規程,積極開展森林昆蟲種群變化動態和各種病害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提高測預報水平。全縣森林病蟲害監測率必須達到100%。
二是加強營林措施,提高森林抗病蟲害自控能力。丹鳳縣的油松純林面積大,核桃、板栗、山茱萸等經濟林人工栽培,分布相對集中,容易引發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加強營林措施,提高林分質量,改造單一林分,在油松純林中補植闊葉樹種,通過加強封山育林,促進針闊混交林的盡快形成;在經濟林周圍栽種針闊混交防護林,以利招引天敵,從而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三是推廣使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制劑,要求生物防治面積達到80%以上。目前,雖然化學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對人畜安全的生物制劑的研制和使用不斷取得新進展,白僵菌、滅幼脲、噻蟲啉、綠得保等生物藥劑林間飛機防治松阿扁葉蜂近幾年通過連續飛防在丹鳳縣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1-2代幼蟲防治效果在90%以上。此外,植源性農藥、昆蟲拒食劑等新一代調控型農藥在可持續控制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害病蟲的天敵對有害病蟲具有捕食性、寄生性,通過在林間的引入增殖和散放來壓制有害病蟲,使有害病蟲的種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敵時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胡蜂、螞蟻、寄蠅、蜘蛛對松阿扁葉蜂卵、幼蟲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越冬期鳥類如大山雀、喜鵲、烏鴉等,刨食松阿扁葉蜂幼蟲,經它們啄食后,大大降低了蟲口密度,效果明顯。丹鳳縣在保護鳥類控制害蟲上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也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在防治病蟲害工作中值得推廣應用。
四是推廣使用物理防治技術,減少化學防治。昆蟲具有趨光性,利用昆蟲這一特性,在成蟲期用殺蟲燈誘殺,可有效地殺滅成蟲,減少產卵量,減低下一代蟲口數量,每天可誘殺到數以百至上千的成蟲。目前,雖然化學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化學防治同時危害了昆蟲天敵,造成了環境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只有在對嚴重危害區不進行化學防治就無法控制高蟲口密度而難以保存現有森林時才能進行化學防治。在化學防治時應以生物農藥為主,選擇無公害、低殘留、對人畜安全的高效低毒農藥。
五是加強檢疫,嚴防外來有害病蟲傳入。從丹鳳縣的實際看,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傳入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目前我市部分縣已發生松材線蟲病,為此,一方面要加強檢疫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備必要的檢驗檢疫儀器,加強檢疫專門人材的培訓,提高檢疫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檢疫執法力度,加強對外來松木、木質包裝材料、外來果品的檢疫,嚴禁疫區禁運物品進入,特別重視松材線蟲病,嚴查松科植物進入,確保森林資源不受侵害。森林病蟲害可持續控制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關注。因此,還要加強宣傳,特別是對生物防治的宣傳。通過技術講座、示范引導,解決林農的思想認識,提高林農參與生物防治的積極性。
森林具有多樣性,對不同的林分、不同的林種、不同的區域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治理方法。如生態公益林的控制要強調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保護,在具體措施上,要少用或不用對生態環境有毒負作用的化學農藥,逐步擴大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物制劑的使用。商品林中的用材林,多在邊遠區域,對用材林的病蟲害的控制,應加大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和生物防治的比重,保證經濟林的高產、高效和人畜的安全。
作者簡介:劉泓池(1988-),女,陜西省丹鳳縣人,林業助理工程師,長期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