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南團
摘 要:從實施小班教學后,對學生學習方式出現的可喜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小班化實際以及新課程理念要求設計新的教學結構,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分階段、分層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小班化;學習方式;教學結構
筆者近幾年執教小班,常常思考小班教學如何區別于大班教學?如何發揮小班優勢,使課堂教學能夠實現高效優質?筆者認為小班條件下,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因此,筆者認為如何讓學生掌握更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能夠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才應該是實行小班教學后所應該達成的重要教學目標。
一、導入階段要強調基于生活、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睆纳顚嶋H引入新課,用貼近生活的小故事、小例子、小調查等開始,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課上氣氛活躍,創立良好的課堂環境;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學應該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活動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并探究問題、認識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
為此,導入階段必須取材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知識,體驗到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比如《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永遠面對的選擇”一課,筆者先讓學生帶一些家里的物品,并按照情況每人分發“貨幣”若干。上課時,讓學生模擬一個市場,學生分別充當顧客和售貨員討價還價,在交易中學會如何選購商品,體驗購物,從而真正領會“理智消費”的含義,實現了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索的轉變。由于來自學生的生活,又是學生不能夠經常參與的生活,他們興趣盎然,高效的學習也就順理成章了。
教師在導入過程中所創設的生活情境,是引導學生出現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去觀察、去分析、去發現,達到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目的。
二、發展階段要突出基于對話、基于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話是課堂中主要的交流方式。必須以學生自主探索為特征,以問題為核心,在教師指導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對話。課堂對話除了教師提問、指導自學、知識歸納;學生聽講、回答、自學、交流等常規對話外,還應組織更多的更有趣味的課堂對話。如知識搶答、講故事、辯論賽等。當然,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更多的應該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學生學會學習,還必須讓學生親自去探索。其關鍵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想象、概括、動手等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地圖三要素”的學習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畫一幅所居住社區的平面圖。很顯然,要完成這樣一幅圖,必然要牽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等地圖三要素。如把所居住社區畫在平面圖上,必須縮小,這就是比例尺的要求。怎樣縮小才合適,又牽涉到比例尺大小的選擇。這些知識都不是學生從書本中被動接受得來的。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三、評價階段要著眼于合作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是為了激勵、指引、調控,進一步推進學生活動。成功、進步對每個學生來說都具有不同的含義。根據小班教育教學評價的主體性、多元性、激勵性、形象性、形成性和個性化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手段,實現課堂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拓展階段要強化基于實踐的學習方式
作為一門綜合文科課程,《歷史與社會》融合了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了以人們現實生活的經驗和感受為紐帶,在整體上把社會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來描述,強調用歷史的眼光認識今天的社會。因此,在拓展階段必須強化學生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取學習內容,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獲取技能,陶冶情操,提升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
當然,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小班教學實施過程中,只有努力研究才能真正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我們只有切實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余文森.簡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課程·教材·教法,200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