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已有相關法規定。中國
關鍵詞:體罰;變相體罰 教師;學生;教育
現在所有教師都感嘆:現在的孩子真難教,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可真難伺候。現媒體經常報道某某老師因體罰學生被爆光,公開向學生及家長道歉,受到嚴重處分不說,還賠了不少錢等等。于是有老師感嘆,只要你體罰了學生你就有千條萬理由此時都是倉白的,所以為了自保,還是不要管學生了,免得惹火燒身。
盡管這樣我認為真正的教育還是需要有一定體罰的,教育需要體罰,但必須把握好幾個原則。禁止體罰學生和允許體罰學生都是雙刃劍,與其堵還不如導,學生,即允許體罰學生并將其規范起來,這樣既能滿足教育的需要,又能有效地保護學生和教師。學生因為有了科學而規范的體罰制度而不會遭到教師隨意或失度的體罰,教師也因有了約束學生的保證和手段而不致違法體罰學生進而也傷害自己。體罰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最后使用原則。對學生實施體罰必須是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才實施。對學生實施的體罰主要目的是教育本人,能達到目的就行。二是避讓原則。與受罰學生剛發生沖突的教師不得實施體罰,以免造成受罰學生對當事教師的怨恨。三是合理適度原則。對學生實施體罰要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年齡、及身體狀況等特征,區別對待。學生受罰的程度也要與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及嚴重程度相一致。四是制度化原則。體罰學生一定要避免隨意性,因此必須要有詳細而嚴密的制度,并且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熟識這些規定。五是選擇替代原則。在學生因違紀應該受到體罰時,學生有權選擇替代處罰種類,如掃地,為學校或他人做好事等。六是情緒緩沖原則。對學生實施體罰之前要有一個過程,使學生既有一個心理準備和釋放情緒的過程,這不僅使學生能對體罰產生認同,同時也體會制度的神圣與尊嚴。七是尊重與保護學生原則。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則上體罰學生是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學生雖然違犯了紀律要受到體罰,但他的人格尊嚴應該得到尊重,同時體罰學生也是為了教育學生,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愛的表現,所以又必須保護學生,避免因體罰而傷害了學生。
教育的手段不只是體罰,要通過強化管理,增強教育的實效,總之要客觀地、全面地看待體罰學生的現象,努力通過既強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又強化教師的教育能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逐漸減少過分體罰學生的現象,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但世界各國對后果不大的體罰看法則有不同。有些歐洲國家禁止一切形式的體罰,有些國家則允許父母或教育者進行輕微體罰(例如用手心抽打屁股)。我認為體罰要看是不是有人道,有效果。但是,體罰既是有傷害性的行為,自然得有個度的要求,還有個動機要求警戒,在小孩子逐漸長大,逐漸具有理解是非好歹的能力時,說服性的教育和感化性的教育是方向和最終手段,而體罰作為適當的輔助手段而應逐步取消。
教育,在根本上是帶有強制性的。如果一種強制的教育在現行的教育條件下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性、創造性,那么,這種強制的教育有什么不好?或者,好與不好是評價教育的恰當方式嗎?由于教育是改變人的活動,因而真正的教育必定包含著它自身內在的殘酷性。也就是說,教育在本質上是一個使人痛苦的帶有體罰性質的行為。常聽不少專家說,對于學生只能懲罰而不能體罰。對于教育問題,我們的習慣是,政府與公共話語比專業的教師具有更多的指導權力,不能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成了懸在教師頭上的一把利劍。不錯,教育中的獎賞與懲罰是應當主要地對靈魂來進行的。但是,當一個人的意志力不能控制他的欲望時,采用對肉體進行體罰的方式來使受教育者的意志回到正確的航線上,不是無奈而唯一的合理教育途徑嗎?因而,教師是不是該具有一定的體罰權。
當然,也許有許多的人認為,對于學生的教育要采用說服的方式而不能采用強制的方式。但是,對于受教育者采用說服的方式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受教育者已經懂得控制他的行為或領悟到自己對于錯誤的不良行為的修正。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理性的說服才會對受教育者產生切實的教育效果。可是,當下教育的關鍵或許不是學生懂不懂理,而是尊重不尊重道理、信仰不信仰道理。其實,所謂的后進生就是沒有心靈的體驗而只以他自身的肉體性意志來抗拒理性的人。對于這樣一些學生,如不進行一些適當的體罰,那還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嗎?否定教師對這些學生的體罰權,其實否定的是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尊嚴。當人性中的靈魂從他的軀體中被驅逐以后,道德哪有不滑坡的?人性那有不腐敗的?
教育的原則來自于人性的真理。而人性的真理并非來自于理論,卻來自于人性的實踐。因而,我們不能用教育的原則來絕對性地指揮教育的實踐,而是應當由教育的實踐來提供恰當而有效的原則從而來更好地為教育的實踐服務。很多的國學大師在晚年的時候也都承認在他們早年的學習過程中受到這樣或那樣的體罰,雖然他們厭惡這種教育手段,但他們也沒有討厭到徹底摒棄這種教育手段的程度,因為他們也清楚體罰存在著一定的必要性和意義。當下,在沒有科學的法律規范下的師生關系,已經是成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總體而言,有把所有責任都歸結到老師頭上的傾向。只要哪一位教師體罰了學生,那么學校領導、教育局、家長、傳媒就會對教師施加很大的壓力與處罰。我認為,這是很不公平的,因為這既不符合人性,又不符合正義與真理。教育過程不是一相情愿的事,它應該是師生雙方的各方面因素的綜合體現。當然,在這種關系中,主動權更多的是掌握在老師的手上,老師的作用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占主導地位的因素,因而,教師也應當負起更多的責任。但這并不意味著受教育者就可以放棄任何責任。另外,如果我們著重從教育的未來的意義上來看問題,難道學生不是也應當負起更多的責任嗎?
許多古老的經典中,都表達了教育的這樣一種觀點:對于人的教育要“愛恨交加”。教師對于學生,必須一面授予愛,一面給予力的折服,這樣學生才會成材啊!
作者簡介:周偉(1972.06)男,單位:甕安縣猴場二小,職稱:小學語文一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