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桂鳳
摘要:如今,小學生受到學習壓力、社會不良風氣、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從小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對于正處在成長階段的他們來說,無疑將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如不能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將會使他們走上錯誤的發展道路。作為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采取有效策略疏導,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分析了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幾點心理疏導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疏導
引言:
如今,素質教育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密切關注他們的心理活動和狀態,及時發現一些不良的心理發展傾向,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只有他們身心健康,才能共同構建出和諧的社會。但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態度不積極
如今,學生將學習作為一項沉重的負擔,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愿積極進取。在課堂上與教師的配合度不高,不愛積極回答。這一方面是受到當今沉重學習壓力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承受了來自父母過高的期望和要求。導致小學生從小就對學生產生了抗拒,學習情緒負面。如不能及時解決這一心理問題,將會導致學生每天上學時心情煩悶,情緒壓抑,長此以往對他們的身體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性格驕縱、自私
如今,小學生從小便開始接觸網絡,過早的受到了網絡中不良風氣的影響,建立了錯誤的價值觀。還有的學生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或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私、獨立性較差,不愿為集體做貢獻,不團結同學,性格驕縱。
(三)性格孤僻、交往情感封鎖
一些小學生受到家庭原因、自身原因的影響,自卑心較強,不愛與他人交往,性格孤僻。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不優越的,父母離異或自身有一定缺陷的孩子。擁有社交障礙將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社會發展,也不利于積極性格的形成[1]。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策略
(一)加強交流,了解學生
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學生難得向老師白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達思想情感,從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學中布置《寫給老師的話》等題目,使一些較內向的學生或有“難言之隱”的學生通過書面形式與老師交流思想。老師則應該對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區分具體情況,選用適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個別幫助。另外,與學生談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個別談心,可以發現、掌握某些同學的不健康心理,再“對癥下藥”,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使個別談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學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煩悶向老師傾訴。當一些學生在學習上遇有困難,家庭生活受挫折時,他們心情苦悶,情緒失衡時,老師要及時幫助他們,安慰他們,開展談心活動,老師應以誠懇的態度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讓他們把心里的積郁情緒渲泄出來,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
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于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開展多樣教育。
如:積極開展班級文體活動,使學生們的過激情緒在文體活動中得到釋放,幫助一些學生克服自卑、焦慮情緒。對于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取得成績,那怕是一點點進步,老師都要大力鼓勵,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小學生以鼓勵為主,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營造一個充滿信心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繼續努力,更加勤奮,力爭全面發展的上進心。經常開展集體主義的教育,讓學生樹立愛學校班級的集體榮譽感,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良好的班級集體融洽師生、同學關系,對學生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離群獨處的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其矯正不健康的異常心理[2]。開展立大志創大業主題班會,消除一些學生的虛榮驕傲狂妄心理等情緒,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增進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四)明理教育,影響學生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所謂明理法,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現象,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從而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在“明禮”教育中,《曾子殺豬》片斷播放后,讓學生討論“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對做人要“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正”等有較深的理解,也明白不講誠信會有怎樣的后果。
三、結語
我們只有從小抓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但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們付出真心、真情、真愛,一切“從心”做起,定能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的童年。
參考文獻:
[1]楊檸.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疏導策略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109—110.
[2]宋超.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策略研究[J].神州旬刊,2017(4):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