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是將抽象的文字和旋律,具化成聲音,用來表達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技術是手段,演唱的最終目的是情感的傳遞。因此,準確表達歌曲情感是演唱的重中之重,不可忽略。
關鍵詞:聲樂演唱、歌曲情感、表達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寫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我們在感嘆演奏者高超的技巧的同時,也在感嘆人的內心情感是演奏的靈魂所在。音樂是人們情感溝通的橋梁,在聲樂演唱中,聲音是載體,技術是手段,情感的表達則是最終目的,聲樂演唱的過程即是情感傳遞的過程,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準確傳達歌曲情感呢?
一、對作品的深入分析理解
1、了解作品背景
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下的產物,每首作品都是詞曲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作品的背景就包括了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目的,歌詞涵義等。要表達歌曲情感,首先得了解作品背景。如歌曲《梅娘曲》,它就是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背景下創作的,它講述的是愛國青年在抗日戰爭中負傷后昏迷不醒,他的情人梅娘不顧一切回到祖國,到他身邊悉心照料,在病床前,梅娘唱出了這段感人肺腑的《梅娘曲》,它不僅是梅娘內心痛苦和無奈的表達,同時也是在戰爭背景下,有志青年的一種吶喊和抗爭。所以,基于對作品背景的把握,演唱時歌曲的情感基調首先應該是痛苦難過的,同時,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因為主人公所戰斗的事業是偉大的,高尚的,所以對于梅娘這個形象的把握不能小家子氣,她是一個有氣節的女性形象。
2、曲式結構的分析
一首作品的曲式框架,就是曲作者的情感脈絡。在不同的情況下,作曲家利用不同的曲式結構來表現音樂,常見的曲式有:單樂段曲式、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奏鳴曲式、回旋曲式等等。在演唱作品前,要深入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特點和旋律特點,才能準確的表達作品情感。例如《松花江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它采用的是帶尾聲的二部曲式結構,歌曲的第一部分表達的是作者對家鄉的思戀之情,所以演唱時是回憶的口吻,訴說性較強,第二部分則開始變得激動,旋律跌宕起伏,用這樣的結構表達的是國土被強占時的顛沛流離,流亡者的憤恨之情。調性的變化直接反映了情緒的色彩變化。尾聲部分進入全曲高潮,情緒的爆發點,層層遞進,脈絡清楚,線條明確,催人淚下。由此可見,我們在演繹歌曲時,只有準確的分析曲式結構和把握歌曲的情感脈絡,才能了解歌曲意境,創造出準確的藝術形象。
二、歌唱能力的支撐
1、呼吸的運用
歌唱的發聲離不開呼吸的支持,歌曲中所表現的,無論是音的高低和長短,還是速度與力度的強與弱,都由氣息分配和協調控制。在歌唱時,樂段、樂句之間,氣息的穩定狀態,整體布局等,直接影響著情緒的表達,否則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氣息的運用要根據歌曲的需要來調節,例如,在遇到長音的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控制,循序漸進,隨著情感的表達而調整氣息的流動,從而增強表現力,感染聽眾。
2、音色的把握
對于歌者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演奏的“樂器”,可這個“樂器”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腔體、位置、聲帶的松緊程度等的變化而變化。我們都可以發出很多種音色,明亮的或是暗淡的,考前的或是靠后的,淡薄的或是渾厚的,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形象表達需要我們選擇不同的音色。例如:一個年輕的少女形象,它的音色就不能過于渾厚,不然就無法貼合人物形象,自然也就無法在聽眾的腦海里形成畫面,那么情感的傳遞則是不成功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演唱中,我們會遇到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情感表達,從作品方面,要深入了解有關資料,挖掘內在情感,從演唱者來說,要不斷提高演唱水平,加強自我修養,只有當聲音和情感都成熟時,才能真正的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歌唱才能被稱為“藝術”。
參考文獻
[1]王宏濤.試論聲樂藝術表演中的情感體驗[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4).
[2]王華.論聲樂教學中情感培養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4(1).
[3]段玉香.聲樂藝術中“歌唱技巧”與“情感表現”的關系.中國音樂(季刊),2007(3).
作者簡介
黃珣,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