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和人文主義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以佛蘭德樂派、宗教改革派、反宗教改革派和威尼斯樂派為例,分別研究了其宗教音樂創作的形式、內容、特征,通過對上述不同樂派宗教音樂的研究,可以發現人文主義精神是貫穿其中的最為重要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文藝復興;歐洲宗教音樂;人文主義精神;展現;表達
作者簡介:張瑞申(1979.9-),男,山東曹縣人,碩士,筆耕文化傳播首席咨詢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西方文學。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1
14世紀開始歐洲在思想文化政治宗教領域發生了一次革命,人文主義向傳統的宗教神權發出了挑戰,人們的個性、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意識開始萌發和釋放。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習慣地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宗教音樂與人文主義思潮對立起來,主觀地認為人文主義與宗教音樂、宗教信仰等是根本對立的,簡單地將文藝復興理解為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
1、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與人文主義
從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其最為重要的文化特點體現在“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這兩個方面,這一時期基督教與人文主義并不是簡單對立的關系,人文主義者所富有的精神境界恰好是基督教因素存在的體現,兩者對人的存在價值都有著積極的肯定,宗教的教義、教規、儀式、音樂等都透漏著人文主義的終極關切。
2、佛蘭德樂派宗教音樂及其人文主義精神的展現與表達
2.1 彌撒曲的創作及其隱含的人文主義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作曲家幾乎都從事過彌撒曲的創作,其本來與宗教儀式緊密相連,但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題材出現以后,作曲家個人的體驗和意圖就在其創作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多聲部的彌撒套曲是作曲家根據自己的精神體驗和創作意圖而創作出來的,它擺脫了外在推定的約束,其成形準則完全由創作人所決定。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彌撒曲的歌詞基本沒有變化,但不同時期的彌撒曲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充分體現了不同時代的人文主義精神。
2.2 經文歌的創作及其隱含的人文主義精神
經文歌是上方聲部有獨立歌詞的復調樂曲,其產生于13世紀,在文藝復興時期是一種重要的宗教音樂類型,配有宗教拉丁歌詞,其內容多以對虔誠道德的稱頌贊美為主,音樂表現上富有氣勢,多用于典禮儀式場合。勃艮第樂派所創作的經文歌成為了這一時期宗教所特有的歌曲,其特色為音樂結構比較統一,所有聲部采用無伴奏的聲樂合唱,音樂中透露著虔誠的宗教感情。
3、德國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樂及其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與表達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與音樂文化改革的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宗教音樂-眾贊歌,其民族特征鮮明,曲調來自德國古老的圣歌,具有宗教性質的歌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認為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不需要通過任何中介,人人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歌頌和接近上帝,這種人文主義關懷給教會音樂帶來了解放,使得宗教音樂在內容上更加主觀,形式上擺脫了拉丁古典的規律,誕生了使用各國新方言歌唱的活潑通行的圣詩,促進了雅俗共賞的大眾音樂的流行和傳播。
“因信稱義”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觀點,該觀點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平民階層信仰的表達,馬丁路德幫助人們在宗教信仰中尋找和發現自我,將人文精神中的自由、個人良心和思想的權利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平等”、“自由”體現了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學說中的個人主義因素,認為人們在宗教信仰上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
4、反宗教改革的宗教音樂及其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與表達
反宗教改革是天主教教會在面臨新教質疑和挑戰的情況下而采取的相關措施和革新,在談及宗教音樂問題時,反宗教改革派認為由于世俗曲調的應用使宗教音樂喪失了原本應該擁有的純潔性,過于喧鬧紛繁的樂器和復雜得多聲部音樂結構影響了信徒對宗教音樂歌詞的理解和與上帝的交流。反宗教改革對宗教音樂的世俗化問題分化成了兩個派別,守舊派認為應該在宗教音樂中保存古代圣樂的遺產,反對在宗教儀式和宗教音樂演奏中使用除管風琴以外的其他樂器,摒棄宗教音樂中世俗非宗教的因素,革新派認為不能簡單的否定多聲部音樂的結構,認為當下的宗教音樂再回到單聲部音樂也是不現實的。經過爭論最后達成共識,即宗教音樂的創作不是為了獲得聽覺上的愉悅,而應該能夠啟發人們對宗教和上帝的沉思,要為宗教禮儀服務,在使用管風琴創作合唱彌撒時,應該只包含對上帝的頌贊,歌詞的使用上應該讓人們能夠理解。達成共識后教會為了讓信徒更好的理解圣禮的意義進而積極主動的參與,打破了以往拉丁化的強制傳統,全面開啟了在圣禮中使用本國語言的大門,總而使宗教音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過程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不言自明。
5、威尼斯樂派的宗教音樂及其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與表達
威尼斯樂派的宗教音樂具有色彩絢爛、富麗堂皇的宗教音樂風格,該派的宗教音樂家們開創培養了復合唱的風格,這種唱法所帶來的聲音交互作用使其具有空間立體聲的宏大效果。
喬瓦尼加布里埃利是威尼斯樂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創作的宗教音樂以多個歌唱隊的形式進行演唱,拜托了傳統對位的復雜技法,在作品中追求明朗的主調性風格。他進一步加強了合唱隊與樂隊之間的對比,使得樂曲演奏呈現出絢爛華美的音響效果,使得樂曲的表現色彩十分豐富。
參考文獻:
[1]伍維曦.彌撒套曲體裁性的確立與現存14世紀的彌撒套曲[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1(01).
[2]王煢.論西方復調音樂與宗教音樂的關系[J].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0(02).
[3]文藝復興http://www.bigengculture.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