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逼鋵?,教學也是一樣。要想在教學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取勝,僅僅了解自身還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的內心需要。
學情,是課堂教學的晴雨表,是課堂效能的溫度計。脫離了學生的學情,教師的教學講無以達成春風化雨,無法收到累累碩果,因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學生學情這一基石,課堂教學講成為空中樓閣。實踐證明,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教師就必須關注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學習要求、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以及年齡特點、生活經歷、活動范圍等。只有在這種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提高課堂實效。
1、通過經驗預測了解學生的學情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我們要引導學生到我們想讓他去的地方,就必須先知道,他現在到底在哪里?!弊鳛橐幻晒Φ牡掠處?,不僅應對自己和自己的課堂教學方式了如指掌、心中有數,同時應對學生和學生的學習充分預測,考慮周全。教師不僅應預測學生個體的學情,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是否感興趣,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學生對問題的把握程度和解決能力究竟有多大;同時,更應預測學生群體的學情,如同一個班級內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學習基礎有多少距離,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有可能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等。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預測分析,科學合理地預設教學,為提高課堂實效找到立足點。
每次擔任新生班德育課任課教師時,我基本都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上課玩手機的有之,講閑話的有之,睡覺的更是家常便飯,這一切都在告知我到職業學校的學生基本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而作為文化基礎課的德育課在他們看來更是無用,沒有學習的必要。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這些學情勢必要提早了解,并盡早做出預案。作為一名老教師,我每個學期的第一堂課,都會針對可能出現的學生問題提出新學期要求:如發言是我的課堂考核的重要評分依據,讓閑話變為發言是大家可以考慮的談話方式;針對手機控,可以在課前把手機交到講臺,歐寧日成績可以酌情加分;每學期可以有兩次的課堂睡覺機會,因為人總有情緒低落或者生理病痛的時候。實踐證明,通過上述措施,課堂問題學生成幾何狀下降趨勢,為課堂創造了良好舒心的環境。
2、通過行為觀察了解學生的學情
行為觀察是指老師在課堂講授或者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了解和研究,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一種方法。這是了解學生學情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徑。作為以為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教師,就要學會練就一雙慧眼,洞察幽微,學會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了解學生的學情。能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舉動,每一言行,判斷他們的學習進程、學習中的得失和困惑,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
一次在講解“職業”的概念時,我列舉了數個事例請學生判斷,正當我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概念時,我看到了一個平素不愿發言的學生舉了一下手,但又迅速地放下了,之后望著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我馬上停止了新話題,微笑著問道:×××,你有什么要說的的嗎?看著大家都望向他,他諾諾地說沒有,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給了他很多鼓勵,同學們也都為他加油,他終于問道:老師,小偷是職業嗎?聽到這話,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但緊接著我大聲說:問得好!現在請大家幫著×××分析一下,小偷到底是不是職業?課堂立馬熱鬧了,同學們興致高漲,紛紛發言,且有理有據,最終得出一致意見:不是。這個問題不但讓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職業,也讓×××解決了心中的疑慮,我發現,從那以后他×××越來越愛發言了,學生們也更愿意說出疑惑并參與回答問題了。
3、通過作業反饋了解學生學情
作業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作業批改,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情——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和思維誤區等,并針對這些信息,基石調整教學思路,調整后面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彌補不足。
職業學校德育課作業基本有兩種形式,一是照搬照抄書上的標準答案,二是聯系書本知識闡述個人觀點,發表個人見解,說出個人想法,制定個人行動方案。通過作業,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更能發現問題所在,對于那些作業敷衍了事,甚至抄襲的學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數,重點關注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情
問卷調查也是了解學生學情的一種形式。教師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效果調查,這也是一個目的非常明確,操作方法極為簡單的了解學情的好途徑。教師可以提前設計一些具體明確的問題,這些問題盡量做到詳細、全面,既有廣度、又有深度,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如實反饋自己的學習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以及對教師的希望及建議,如:
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你對老師課堂教學方式有何看法?
目前為止,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堂課?為什么?
目前為止,課堂中哪個事例你印象最深刻,對你有什么影響?
……
問卷可以讓學生留名或不留名。教師對于問卷應認真分析歸納這些都是極為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對于學生學情的了解和自身教學情況的調整,都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充分關注學生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課堂實效,才能使教師的教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學,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