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祥
摘 要:語法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探求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對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弄清楚什么是語法形式,什么是語法意義。
關鍵詞:語法形式;語法意義
一、語法形式
語法形式是具體語言里分析出來的成分或組合,或者說語法形式是詞、詞組和句子的形式的總和。
語法形式包括有形的語法形式和無形的語法形式。狹義的語法形式只指有形的語法形式,廣義的語法形式包括有形的語法形式和無形的語法形式。對有形的語法形式和無形的語法形式進行分解,就得到了有形的語法形式和無形的語法形式的各種構成因素。
二、語法意義
句法結構中句法成分和結構關系所具有的和所表示的意義就是語法意義。
語法意義有不同的層面和類型。
(1)詞類所賦予的語法意義。詞類是詞語功能的分類,但是根據功能分出的詞類各有一定的語義基礎。例如“人和事物、名稱”是名詞的語法意義,“動作行為、變化聯系”是動詞的語法意義,“性質屬性”是形容詞的語法意義等等。這些語法意義都是從各個詞類中抽象出來的,并且在詞語組合時也能夠顯現出來,實現為短語、句子的語法意義。
(2)某些特殊詞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一些特殊的詞語有其詞匯意義,但是在句法結構中,它們還顯現出另外的意義,這就是它們的語法意義。例如,“有”在存現句中所表示的“存在”義,“使”在句法結構中所表示的“使令、致使”義,“往”表示的方向義,“在”表示處所義(比較:往東面_/在東面),“給”表示的給予義,等等,都是詞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這些意義具有較大的抽象性,與詞匯意義不同。例如“有”所表示的“存在”義就同它的詞匯意義有較大的區別。
(3)某些句式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一些句式有其特殊的表達功能,對這些句式所表示的意義給以概括、抽象,就得出了這些句式的語法意義。例如,存現句表示的“存在、出現、消失、破損”意義(墻上掛著一幅畫/大路上走來一個人/屋子里少了一張桌子/手上拉了一條口子),“把”字句表示的處置意義和使動意義,“被”字句表示的被動意義,雙賓句表示的轉移意義等,這些都可以稱為句式意義。這些句式表達的語法意義有的同詞語的詞匯意義關系較為密切(如雙賓句的轉移意義),有的則很大程度上是句法格式賦予的意義(例如存現甸)。現代漢語中還有不少句式的語法意義至今還沒有完全概括出來,這項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努力。
(4)一種句法結構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句法結構是抽象的結構模式和結構意義的復合體,所以句法結構也有其語法意義。例如,偏正結構所表示的修飾與被修飾的意義,述賓結構所表示的關涉與被關涉的意義,述補結構所表示的陳述與補充的意義,主謂結構所表示的陳述與被陳述的意義,聯合結構所表示的并列的意義等等。上面所舉出的句法結構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實際上是一種語法關系,不過這種語法關系相對于語法形式來說卻是內容,亦即語法意義;當這種語法關系相對于更具體的語義關系時,這時它們就成了形式,而更具體的語義關系就成了這些語法關系所表示的意義。由此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語法意義的層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語法關系這種語法意義的二重性。
(5)某種語法位置所賦予的語法意義。由于語法格式長期使用的結果,由于句法格式對出現在其中的句法位置上的成分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所以出現在句法結構中的一定語法位置上的成分在頻率上具有一定的傾向性。這種成分在頻率上的傾向性經過語法規則的定型,就逐漸成為語法規則要求的一部分。這時候,出現在句法結構中特定語法位置上的成分就具有了特定的語法意義,這些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是語法位置所賦予的。例如,漢語的主語位置所賦予的語法意義是:指稱/有定/話題。
三、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兩者之間的關系: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是語法學的核心內容,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沒有不表示語法意義的語法形式,也沒有無語法形式的語法意義。
一般來說,研究語法,側重于形式分析,同時把形式同意義結合起來,這應該是確定無疑的,因為語法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把自然語言形式化,包括自然語言的語義、語用等方面。在語言學的歷史上,完全不顧及意義的語法分析從來也沒有過。問題是怎樣把形式同意義結合起來。語法分析結合意義并不是像有人主張的那樣簡單地把形式、意義捆在一起,或者混為一談,或者把語義分析當成語法分析,或者拿語義來作為語法分析的標準;也不是一會兒講點形式,一會兒講點意義這樣表面的結合,而實際上是貌合神離。我們主張要做好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首先要分清結構和語義這兩個平面或層面。然后分別從兩個平面進行分析:從結構平面進行分析時,可以暫時不考慮意義,不妨盡量形式化,把形式因素盡可能地分析出來,并給出形式化的描述。從語義平面進行分析時,可以暫時不考慮形式,把語義因素盡量分析出來。然后把二者分析的結果再進行結合,或者從形式的分析推進到語義,或者從語義的分析推進到形式,找出二者之問的對應關系,使之互相驗證。例如:
A.這里的耗子跟貓一樣
B.這枝鋼筆跟那枝鋼筆一樣
這兩個結構都是“NP1+跟+NP2+一樣”(NP為體詞性成分)。從形式上看,A、B至少有四點差別:
a.重音的位置不同(貓/一樣)。
b.“跟、一樣”的替換狀況不同。
c.“跟”前后的成分可否互換。
d.“跟”前后的成分是否同類、同質(A同類不同質,B同類同質)。
再從語義上看,A句是比喻中的較喻,帶有夸張意味;B是同類事物的比較。A、B形式上的差別決定了其語義上的差別,反過來說,A、B語義上的差別也從形式上找到了根據。
形式同意義相結合,這是保證語法分析的結果正確合理的基本原則之一。
參考文獻
[1]胡明揚.再論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92,(5):101.
[2]范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時,1996.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