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葉平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武術教學以其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眾多師生的青睞,這主要源于武術運動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動作剛勁有力等。基于此,使得它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上,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對如何提高武術教學的質量進行了重點探究,希望為武術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武術教學;質量;教材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其被列入教學大綱,并受到眾多師生的青睞。經常從事武術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修身養性,培養人們的體育精神和意志品質,因此,重視武術教學,提高武術教學質量是大勢所趨。
一、教師教學應依托教材
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應以教材為基設計教學目標,唯有此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武術學習更具方向性。在制定好教學目標后,還要對教學的其他環節進行科學設計,同理,其設計也應以教材為基,這也是幫助學生掌握武術知識、武術技術和武術精神的必備條件。教師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點是熟悉教材,掌握武術術語,提高自我的專業素養,唯有此才能提高武術課堂教學質量;第二點是根據教材內容編寫教案、布置課堂任務、講解教學內容、布置課外作業等,通過精心設計,使武術教學更具條理性,是提高武術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二、武術教學應規范化和多樣化相結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武術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開始追求武術教學的規范化。所謂武術教學規范化是指在教學中應遵守中國傳統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標準,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武術技術中,根據武術拳理進行規范教學。在傳統的武術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強調武術傳授的姿勢是否美觀,這是對武術規范化理解的誤讀。在武術中,不同的拳種,具有不同的拳理,因此其規范不應以價值標準來衡量,而應遵循拳理。實踐證明,在武術教學中注重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武術技術的掌握程度,還使他們深刻明白了武術技術動作攻防的含義,對于提高其實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武術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武術教學中,注重規范化教學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其多樣化,唯有此才能使武術教學更具魅力,提高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趯W生的武術學習中,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法寶,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沖擊,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提高武術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武術教學的規范化和多樣化都能提高武術教學的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其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將二者結合起來,在規范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多樣化,使學生在學習武術時,不僅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武術動作的規范性,為武術技術的傳承和發展,武術技術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充分發揮武術教學的魅力
武術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徒手、武器攻防等方面,運動形式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對于發展身體的力量、速度、靈敏、柔韌和耐力等素質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更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這些優勢使得它從眾多學科中脫穎而出,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發揮其魅力,以提高教學質量。武術的魅力主要來源于武術的三大特點:美、體、用。美是指武術的姿勢、動作富有藝術性,一招一式都舒展大方,造型優美,富有力量,通過手到眼到、手眼密切配合、手腿相隨等,實現武術的動則快速有力,靜則穩如磐石的效果,構成了武術所固有的藝術特色;體是指通過套路,達到鍛煉身體的目標,武術套路指的是通過踢、打、摔、拿等鍛煉,形成成套的拳術和器械武術動作結構,通過長期練習,使身體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鍛煉,以促進其全面發展;用指的是運用和實用,是指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在指導學生進行武術套路練習時,突出攻防含義,通過傳授格斗的攻防動作和姿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知識運用能力。在發揮武術的魅力時,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即重“套路”學習,輕攻防技擊,科學處理二者關系,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得到同步提升。
總之,為了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武術,提高武術教學質量勢在必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教材,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和流程,在此基礎上,注重將武術教學的規劃化和多樣化進行結合,發揮其武術教學的魅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武術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曉晨,趙光圣,張峰.回歸原點的反思:中小學武術教育務實推進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3).
[2]張峰,趙光圣,吉洪林.回歸武術之本真:從技術取向再論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設計[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