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華
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推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家庭作業作為教學流程的重要一環,改革進度相對滯后。這種現象體現在小學數學學科中,主要表現為家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缺乏新意,不能滿足學生作業差異性、多元化的需求等。因此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多元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作業多元化的特點
受傳統思維的束縛,我們認為作業只限于在作業本上完成的,作業的內容就只限于教材的內容。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滲透,許多教師也認識到,學生的作業不只是單一的,機械的,而是多種形式作業的有機結合,也就是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作業,這樣的作業,才能對教學起到檢驗的作用,才能反饋得到有效的信息,才能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素質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更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
(一)作業內容更加豐富
學生學習的天地是很廣闊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機會來運用所學的知識,使他們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無處不在。此外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不要局限于書本的內容,應該擴展和豐富作業的內容,可以多設計一些操作性、擴散學生思維的作業內容,從而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教師還應該不局限于設計基礎性和鞏固性的作業,可以設計多元化的作業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作業形式更多樣化
學生學習目標的多元化使得作業形式的設計也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為達成單一的知識目標而進行的反復操練的作業形式設計已經不能再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了。學生的作業練習的過程時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而機械重復的做題是不會帶給學生快樂和成功的體驗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形式設計的多樣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學生愿意接受這樣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成績,并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智力水平,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
(三)作業布置的分層化
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學如何因材施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要科學地分層布置作業,教師首先應準確地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布置作業時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在每天布置作業之前,教師都要對當日所學內容進行一次檢測,弄清哪些同學都做正確了,哪些同學存在問題,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分層布置作業,才能讓每一個同學都能掌握當天所學的知識。
(四)作業評價更加多元
目前,學校對學生的作業和學習成績的評價都采用了等級制與百分制的評價方法,都存在著弊端。新課程標準也提倡作業評價的多元化。因此,教師對作業評價方式方法應靈活,內容應豐富,要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如果教師在評價上總是采取老一套的評價方式,那么無論學習內容有多么新,學習方法有多么先進,作業的設計多么巧妙,仍無法從根本上體現作業設計多元化的價值。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作業的評價方式仍然固定在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上的范圍內,還沒有把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納入作業評價的范圍。因此,作業評價方式設計的多元化十分重要。
二、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建議
通過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進項調查分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存在著諸多共性問題:重量輕質,形式單調,缺乏學生的主體地位認同,層次性差,家庭作業批改及評價中缺乏人文關懷,教師設計意識弱化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的作業多元化設計策略:
(一)注重內容多元化,豐富學生的體驗
1、使數學家庭作業重應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了應用,否則數學就會變得枯燥,甚至淪落為單純的符號。所以要將數學知識和數學的美應用到現實的各種方面,以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設計一些能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家庭作業,讓學生通過現實體驗來認同數學知識的可用性,使學生成為數學的運用者和實踐者。
2、實現家庭作業的綜合化
教師要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中,教師也應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從單一走向綜合,由單科目走向多科目的融合,巧妙靈活地綜合整體的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更多的賦予家庭作業的創新性,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綜合化的數學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養成,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情感,而且能夠促進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實現優化組合。因此,教師應重視設計綜合性數學作業,做到教材為基礎,善于創新,實現打破常規,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注重形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書面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續,但是書面作業有很多缺陷:作業內容多、簡單機械重復、創新活動少;抄寫多,思維訓練少;共性評價多,個性化評價少是小學數學家庭作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使學生感到厭煩,也有很多教師感到教師頭痛。
設計實踐性作業可以有效地彌補書面作業的不足。教師在設計實踐性數學作業時必須將“數學源于生活”這一理念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學會用數學思維觀察和思考,讓數學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認識到數學與自己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三)體現作業類別化,適應學生需求的差異
因材施教是教師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由于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都不相同,所以為了使學生都得到自己最大限度的發展,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相異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家庭作業。
由于同樣的作業內容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師采用統一化標準,即學生們都做同樣的數學家庭作業,那就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基礎好的同學覺得學習太簡單,沒有必要特別努力,基礎不好的同學覺得學習太難了,就會堅持不下去。這樣下去不僅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愛好,也會影響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為此教師可以給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自己能力的家庭作業,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們,以此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