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芝
數學新課標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一、創設富有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1、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習的動機。
人們學習知識的重要目的就是運用所學的知識更加便捷地解決實際問題。當我們用所學習到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快樂是無法言喻的。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結合學生的冬季長跑活動導入:“每天課間操時,我們班都會排成四列縱隊繞操場跑上幾圈,那么是里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還是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呢?”“要準確地計算出長多少,需要計算圓形操場的什么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的問題情景。
2、用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使數學概念形象化。
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教學《比的意義和性質》時,當學生初步了解了比的意義后,我向學生提出:“你們知道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之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比大約是1:7”。這樣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使學生帶有濃厚興趣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究。
二、創設問題情景的生活化
1、利用游戲、故事,創設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2、借助媒體營造生活化環境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但是小方不認識商標上的數,不知道表示多少錢?你能幫助他嗎?接著我出示準備好的一段逛超市的錄相,讓學生邊觀看錄相邊幫助小方說出商標上的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樣學生就自然進入到認識小數的課題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構建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
1、挖掘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
新教材中出現了許多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教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如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主題圖(購物)、“認識鐘表”的主題圖(上課)等,這些都是學生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的真實表現。
2、聯系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內容。
由于不同的學生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具備的知識背景與數學活動經驗也各異,所以,教科書的定位應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線索”,它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教學學習活動的需要。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安排教學內容時,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精心開發設計,加工處理,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注重實踐活動是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一個趨勢,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我國數學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針對這一狀況,數學《新課標》在三個學段中分別增加了實踐活動、綜合應用、課題學習等內容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里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讓學生從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數學是來自生活”的。
五、借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1、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
2、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能力。如,學習了有關面積計算的應用題后,學生學會量窗戶的長和寬,算出它的面積,而后再導入生活,引導學生實際計算做窗簾要用多少米布。這就應考慮到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用兩幅窗簾面對拉,兩幅窗簾中間還應考慮應有的重疊部分等等。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大地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六、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
有人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程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于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做一名有心人,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