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高校德育環境產生了許多新變化,因此高校德育環境的構建也作出合理調整。高校德育環境的構建對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文獻和相關書籍的研讀,得出目前高校德育的構建在物質環境,管理環境,文化環境,網絡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解決建構過程中的問題,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議,能夠有效推進高校德育環境的創新型構建,以此實現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校德育;德育;德育環境
良好的高校德育環境是高校學生培養良好的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環境為學生為學生進行教育提供了各種因素,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德育內容,地位,作用,目標等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因此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德育環境也應該及時作出調整,進行創新型構建。根據新的時代特征以及相關書籍的閱讀,發現德育環境在構建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因此應該提供新思路解決問題。
一、高校德育環境構建的意義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1]意思是說想要獲得知識,就必須認識,研究事物,想要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在認識,研究事物和窮盡事物道理之前,就必須先接觸事物。因此環境的構建對于德育工作,德育參與人員,以及協調其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系統優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2]只有把高校德育環境各方面系統優化建構好,才能實現德育工作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孟子》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3]這也說明環境的構建對于教育培養的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發揮德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柯爾伯格在書中曾寫道:“隱蔽課程的作用不是通過把課堂規則和秩序稱為道德品質而阻止對話,而是用對話的方式引到課堂中來。”[4]這里的對話是學校與學生之間一種平等的交流,通過良好高校德育環境的構建,能夠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在德育工作中相互監督,相互督促,調動德育學習的積極與熱情,并根據所學理論指導實踐。
(三)有利于與家庭,社會德育環境的協同發展
“隱性課程,在親屬的個人關系和非個人的成就與成年人職業的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威定向作用之間,提供了一個中介點”[5]即學校教育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中介點。那么高校德育環境,也應該是社會德育環境和家庭德育環境的中介點。學校德育環境的構建能夠跟好的將三個德育環境更加和諧的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每個環境所具有的優勢。
二、高校德育環境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基礎設施不完善,校園建設缺乏合理性
高校基礎設施所起到的作用應當是學生在環境中感受美好的氛圍,一次與學生能夠產生維護這份美好的共鳴,不僅能夠享受其中,而且還會愿意保持為這種美好而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目前仍然有較多高校,重外表輕內涵,校園外在形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領導辦公室裝修豪華,但是教學樓裝修簡略,教學設施落后,配套硬件設施跟不上,在學生心理容易產生權力至上的意識,反面影響較大。
(二)高校德育評價系統不科學,管理過程中未做到與時俱進
高校的德育評價系統主要是關于高校德育對于學生德育情況的評價,這不僅是對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詳細規范,更是對于學生道德素質情況的一種反饋。傳統意義上的考察主要采用考試的形式,考試分數的高低就代表了學生道德面貌的反映,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合理性,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心理,成長經歷都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單單依靠考試檢測學生的道德素養未免有失偏頗。
(三)高校校園文化實踐活動重功利,忽視健康心理的培養
積極健康的高校文化環境,是高校環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但是一些高校并未將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納入學校未來發展計劃之內,對于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忽略了高校文化精神對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影響,只是看中校園文化活動看做是對于學生的活動管理,這樣就會削弱校園實踐活動的作用。
(四)高校網絡環境缺乏安全性,大眾媒體未充分利用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網絡媒體對其觀念的形成和認知都起著重要影響,但是新興網絡媒體的內容卻參差不齊,對道德的評判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每個人可以在屏幕外肆意發表自己的見解,不用考慮任何后果,因為在網絡的世界里缺少“道德底線”的約束。
三、高校德育環境構建的路徑探索
德育環境在構建過程中有很多的問題,在構建德育環境的過程中,應該從物質環境,管理環境,文化環境,網絡環境入手,但它們不是獨立的個體,應該保證和方面的協調統一。
(一)夯實基礎德育設施建設,創建和諧物質環境
首先,高校的整體布局與建筑風格應該體現出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教學樓理應選擇安靜,采光好的地方進行建造,防止因嘈雜的環境影響教學質量。合理的校園布局更能讓師生產生心情的愉悅感,與學校環境產生共情,會更加陶冶審美情操。
(二)完善德育管理系統,建立創新育人制度
高校德育制度的基礎應該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在德育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內容應該是雙向互動,不僅僅是學生單方面的遵守,而應該是師生相互間的學習與監督。讓學生感受到他是在一種平等的環境進行道德教育,而不僅僅這樣的教育是一種表面形式,減少學生的反感抵觸心理。
(三)樹立正確的實踐觀,營造多元化健康文化氛圍
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僅僅依靠成績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應該采取多元形式來調動生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便是一個合理的契機,在參與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培養互助精神,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關系。就如《論語》中,“曰:‘揖讓而生,下而飲,其爭也君子。”[6]樹立正確的實踐觀,能夠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也能夠引導學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總體而言,高校德育環境建構不僅僅只是高校的責任,國家,社會,家庭應該通力合作,適應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高校德育環境的構建應該是保持一種系統科學的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德育環境,高校學生和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7]
參考文獻
[1][3][6]蔣鵬翔.四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38,260,13.
[2]新華社評論員.習近平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12-7.
[4][5]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77,257.
作者簡介
李爽(1992--),女,籍貫:河南襄縣,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讀研究生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