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媛
【摘要】當下,網絡技術的出現和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同樣的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法律問題。大量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作品被上傳至網絡空間,龐大的網絡用戶免費地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面對海量作品被使用,著作權人顯得無能為力。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當成為我們未來網絡環境下版權集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版權 網絡 著作權
網絡對我國版權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68億,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娛樂服務的主要渠道之一,歌曲、電影的在線賞析、下載和網絡游戲的服務一直呈快速增長態勢。網絡環境給中國的版權產業和集體管理制度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形成了嚴峻的挑戰。網絡時代,任何類型的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在網絡上出現,如何建立一個高效暢通的集體管理組織運行機制,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版權集體管理組織在實踐中,并非嚴格按照法定章程執行,與政府行政機關之間的互相推諉,包庇導致網絡環境下法定許可制度運行中的問題頻發,監管層出現問題后進而影響整個網絡環境的正常運行,近年因為網絡版權問題而引發的社會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因此研究網絡環境下作品法定許可的適用有其必要性。本文將就此問題展開探究。
一、網絡環境下著作權限制制度的現狀
(一)網絡環境下法定許可的立法背景、原理及內容
法定許可和合理使用是著作權保護制度的例外,即除了這兩種情況,其他未經權利人同意使用其作品的行為都是侵權行為。設立法定許可或者合理使用制度的原因在于保護公共利益,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規定了法定許可制度,但是在《著作權法》列舉的情形中沒有關于網絡環境下法定許可的規定。因為法定許可是著作權保護的例外,所以對于該制度的適用我們要嚴格限制,防止濫用。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三條規定了網站可以有條件(注明出處、支付報酬)的不經過作者同意轉載、摘編報紙上的文章。該司法解釋在2004年進行修改的時候,該條進行了修改,但是其實質內容沒有變化。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網絡中的法定許可進行了有利于作者的規定,該規定明顯與上述司法解釋相沖突。2006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對上述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改,刪去了第三條的規定,以保持與《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相一致。所以,目前有關網絡環境下法定許可的規定以《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規定為準。網絡環境下適用法定許可的有兩種情況,分別規定在《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八條和第九條。隨著現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網絡環境下的相關技術也在不斷創新,這就致使法律滯后于網絡空間的發展,也就會給相當一部分人帶來鉆法律空子的機會。許多人貪圖便利,總想不勞而獲,搭乘別人的便車,享用別人的勞動成果。加之網絡環境的特殊性,復制傳播的便捷性等特征,正悄無聲息的沖擊著傳統的版權制度所確立的價值與利益。網絡環境下著作權的擴張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著作權的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的傳統特征逐漸邊緣化。由于信息傳播的多樣化,網絡傳播的特殊特性,使得作品的歸屬認定也成了一大難題。作品的時間性,相較于其他兩個特性,認定起來沒有那么沖擊性大,但是其有效期的確定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總之,新興媒體帶來的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必定會對傳統法律規定帶來一定的沖擊,也會對現實認定帶來一定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會對現有的管理模式提出變更的迫切需要。
(二)網絡環境下著作權法定許可矛盾凸顯
2013年11月,優酷土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樂視網、萬達影業、光線傳媒等組成了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并聯合發布“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合行動宣言”,表示將聯合對抗百度、快播等日益嚴重的網絡視頻盜版和盜鏈行為。同時宣布,己向法院起訴百度、快播的盜版侵權案件共立案百余起,向百度索賠損失3億元。搜狐CEO張朝陽在會上表示,因為百度的盜播盜鏈行為,導致各大視頻網站流失了50%用戶,每年至少損失600億元。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處以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罰款25萬元的行政處罰,同時,對兩家公司提出了明確的整改要求。正是由于網絡環境發展下著作權傳統特征的邊緣化,導致大量想搭乘他人便車的人有機可乘。我們認為,雖然快播沒有實施直接提供侵權視頻的侵權行為,但縱觀其行為表現,其構成間接侵權。版權領域的間接侵權指行為人雖然未實施受版權人專有權控制的行為,但為其他實施受版權人專有權控制行為的行為人提供了幫助,或者誘導、教唆他人實施了受版權人專有權控制的行為。與直接侵權不同,構成間接侵權要以行為人有主觀過錯為條件,如果沒有主觀過錯,只是客觀上實施了幫助行為,則不構成間接侵權,無須為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負責。快播與百度的案件有了結果,但隨之而來的確是更多的類似案件,我們不禁要駐足思考究竟應該如何減少甚至避免更多的此類案件的出現,營造一個更好的網絡環境,使權利人、服務提供者及受眾安心的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而目前實踐中法律不能更好的解決此類問題的原因在于對于網絡環境中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的認定較為困難以及法律還不夠完善,跟不上網絡發展的步伐。
二、現行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的法律規定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源
(一)現行法律框架內許可模式供給的局限性
我國目前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法律保護主要有四個淵源:一是WTO規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TRIPS))等。二是2010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二項明確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三是2002年施行的C卜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2006年施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四是2006年修正的《網絡著作權解釋》和2002年施行的《關于審理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雖然這個法律體系表面上相對完善,但在一些具體案件的法律適用上仍然捉襟見肘。在司法實踐中,又主要有以下問題存在:立法滯后,法律規定欠缺或過于原則、侵權損害難以認定,賠償標準尚需細化、法定許可范圍太窄,無法適應網絡作品轉載現狀以及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反映到社會中又主要表現為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作品使用者和社會公眾利益關系復雜變化以及網絡環境下著作權許可需求增加引發海量版權許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