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才
摘 要: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已拉開帷幕,但如何落到實處還需細化。首先評價結果的使用須強制、明確;其次還需解決“城鄉、貧富”間的差異性問題;最后,要確保真實性和公平性。
關鍵詞:綜合素質評價;強制明確;城鄉;貧富;真實公平
盼望已久的中考改革終于來臨,作為中考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正如《安徽省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以下稱《實施辦法》)中所說的意義重大:“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全面育人、社會全面評價?!薄秾嵤┺k法》從八個方面系統地規范了各個環節的操作要求并建立了網絡綜合評價平臺,可以說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作為教育主管部門能做到的也做到了,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內容科學,可操作性很強。我學習之后,結合個人工作實際提點自己的看法。
一、評價結果的使用須強制、明確
《實施方案》關于評價結果的使用是這樣表述的:“各地根據不同的錄取模式,運用合理的方式使用評價結果,作為高中階段學校統一招生錄取的依據。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將于2020年在首批試點市與招生錄取掛鉤。同時為優質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自主招生提供參考”。我認為這樣的規定太籠統。眾所周知,高中錄取學生的重要依據是文化課分數,因為高中有高考的壓力,分數的重要性不言自知,如果有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C等,可總分高于A、B等的學生該怎么辦,現實是錄取該學生,那可能就是綜合評價的結果無關緊要,最后還是回到唯分數論上,特別是現在私立高中的興起,他們在錄取學生時可能是只看分數,這更是對評價結果的使用構成不利的影響。如果綜合評價結果得不到重視,隨之而來的評價就失去意義。因此,我建議省教育主管部門也要隨之修改高中錄取標準,要求在高中(職高)錄取時對初中學生綜合評價結果的使用要有強制性的、明確性的規定,而不能籠統的規定。
二、如何體現“城鄉、貧富”間的差異性和公平性
我們首先來看看《實施方案》中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品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學校要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學生年齡特點,考慮城鄉差異和教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科學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否則為無公平可言。例如,關于思想品德中“重點記錄學生參與團隊活動、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的次數和表現”就能體現城鄉差距,試想農村學生因為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的因素,他們參與參與團隊活動、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的機會有多少?地方鄉鎮對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支持力度遠不如城市,偶爾有次活動,也會因為農村孩子缺少培訓和沒見過世面顯得不那么靈活而棄用他們。即使有也是層次較低的公益勞動(如鄉鎮的敬老院),但城里的大型活動,農村學生幾乎沒有參與志愿者的機會,更談不上軍事訓練了。
雖然《實施方案》中要求“學校要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學生年齡特點,考慮城鄉差異和教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科學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并在上述五大指標框架內增設反映學校辦學特色的評價內容”,但學校要想制定科學的具體的內容和要求談何容易,特別是農村薄弱學校。我認為省教育主管部門應帶領專家組到各級各類學校調研,分類給城鄉學校分別制定科學詳細的評價內容和方法,并作為模板,便于農村學校模仿并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適合本校特色的評價體系。再者,省評價平臺在內容設置上也要體現城鄉差別,要讓高中錄取等評價結果使用時,不能只簡單看“成長記錄”,而要區分學生的成長環境。各類學校也要結合精準扶貧,不動聲色(防止傷害貧困生的自尊心)地幫扶那些貧困生,幫助他們參與各類活動的機會,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爭取更多的公平。
三、談談如何確保真實性和公平性
《實施方案》中第六條表述中要求確保確保結果的真實性和公平性,這一點也是綜合素質評價的底線。目前從全國各地制定的實施流程來看,確實是無懈可擊。那么是不是評價結果就是真實的、公平的?我們有理由懷疑,因為再科學的制度都要人去執行,人還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根源“情”已經滲入每個國人的骨髓里。試想,高考為什么唯分數論而不是像歐美國家一樣依據學生綜合素質錄取?明知道唯分數的弊端,但一直在沿用,就是為了避免中國的人情文化。因此,在制度制定之后,選人用人才是最關鍵的。要想評價結果真實、公平,除了每個環節公開透明之外,學校在選定綜合素質評價領導組和工作組時,保證選人的正確性,是學校此項工作的核心。選哪些人,如何選?是擺在校長們目前最大的難題。上級文件、學校的實施方案中對評價人員的選拔和構成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具體操作上也有規定,只要學校能嚴格執行,問題不大。我在這里提出自己的想法:“明察暗訪”,所謂明察就是按程序來選拔,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那么暗訪呢:(1)可以了解其成長經歷和成長的環境,因為這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形成有重要作用,俗話說“娶媳婦要看丈母娘”,就是側面認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可以走訪(暗訪)群眾口碑,包括誠信記錄等;(3)學習古人的識人方法,如曾國藩的《冰鑒》一書,此書就有許多識人技巧,大家不妨認真讀讀,對我們選人用人提供必要的參考。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