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庭婷 陳有源 周玉清


【摘要】通過對湖北省2011-2016年科技經費總額和武漢典型大學科技園情況的整理,深入挖掘了目前武漢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不足,分別從實現內部協同、外部主體協同、校校協同、校政協同四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漢高校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武漢;高校產學研;協同發展;路徑
一、高校產學研協調創新現狀
(一)武漢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基礎
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科研教育條件。2017年,武漢大力推進“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高??萍汲晒D化對接”“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等四大資智聚漢工程;僅2017年就新增國家雙創示范基地4個;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轉化556項;高新技術企業2827家,比上年增長29.9%。截止2017年,擁有88所普通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7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百所;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
武漢初步形成了以現代通信為主的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以及現代裝備制造等為支柱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武漢·中國光谷,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等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產業集群。
(二)高校產學研合作創新情況
1、科技經費規模穩步上升
通過對教育部科技司2010-2016年公布的統計數據的整理,我們發現七年來湖北省從各種途徑所取得的科研撥入經費總額處于全國第五的水平,僅次于北京、上海、江蘇和陜西。
從圖1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湖北省的科技經費總額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但是在全國科研經費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且從企事業單位得到的資金比例也有所下降。
2、各大高校相繼建立產業園
為了研究武漢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現狀,我們整理了武漢市所具有典型大學科技園情況。由表1可以看出,武漢市高校產學研模式多以高校為主成立相關科技園公司,依托高校的科研、技術、人才優勢,以現代化的資本運營方式,進行技術的開發和相關高新企業的孵化。
二、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方面制約產學研合作的因素之一是高校缺乏創新動力機制。其次高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在合作上存著明顯的理念差異,從而導致了產學研合作受限。雖然國家地區都在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頒布了許多政策和法律法規,但依舊缺乏相關的實施細則、監督管理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配套機制。
三、提升武漢高校產學研協同發展路徑
(一)完善動力機制,實現內部協同
完善評價機制。高校主管部門對于大學的評定要進行綜合考量,不能僅僅依據高校的學術水平。高校內部針對不同學科采取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靈活處理,最大程度地激發高校及高校人員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
(二)端正觀念,實現外部主體協同
要正確理解產學研合作理念,讓企業和高校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三)搭建網絡,實現校校協同
通過虛擬或者實體平臺的模式構建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合作網絡,實現信息、技術等資源的流通共享,高校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而有利于加快產學研合作的步伐,提高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當地整體教育學術水平。
(四)完善配套機制,實現校政協同
成立專門的政府部門,制定正式具體的產學研實施細則,并對正在進行的產學研合作進行隨機檢查以達到監督的目的,同時利用政府力量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