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蓉
語文是飽含著作者情感的富有濃郁人文特色,是實現人格的完善與心靈和諧的特殊課程。因此教學中,應積極滲透審美教育。運用美的規律來關照語文學習,按照語文美的規律來欣賞課文,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充滿尋美的樂趣。
通過語文文本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通過定向、點撥、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注意力
定向即在教學中明確提出審美的要求:如閱讀寫景散文、游記等類課文,提出欣賞自然美的要求;閱讀記人記事的記敘文、新聞、通訊等類課文,提出欣賞社會美的要求。其實定向比較簡單,只要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夠引起學生足夠地重視,激發學生的審美期望就達到這一目的了。
點撥即根據文本的具體情況使學生注意美的因素。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有優美的景物,并且融合作者細膩的感情變換,情景交融,蘊涵著深深的美感。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的景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首先關注美,再學會欣賞美;針對作者的感情變換,盡量使學生由景入情,從課文語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有感情的教學,才能更好地做到情感的點撥。
審美注意力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美興趣。要通過多種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形成審美通感能力。所謂通感,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之間的互相溝通,從而由一種感覺可以得到另一種感覺。各種藝術由于其物質載體的特性和局限性,都不可能直接訴諸全部感覺。作為間接形象的語言藝術,雖不能直接訴諸于任何感覺,但運用通感進行語言描繪,則增大了語言的容量,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富有韻味,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聯興趣。
2、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審美氣氛,在賞析中提高審美能力
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語文課堂氣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驗作者情感,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創設不同的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加深內心體驗。
《春》是朱自清的一篇優秀散文。作家在描繪春風時,嫻熟地運用以實寫虛的技法,把無形無味的春風描繪得有形有色有味,使春風顯得美麗動人。他調動了人的幾種感覺器官。首先是觸覺:把春風比作“母親的手”,具有親切感,寫出春風的溫暖柔情。其次是嗅覺:抓住“醞釀”一字,把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中各種氣味揉合在一起,突出春風的芳香,給人愉悅感。最后是聽覺:作者描繪了鳥鳴聲、笛聲、流水聲,組成了一曲春天交響曲,寫出了春風的悅耳之聲。由此,作者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盡情享受春風的吹拂,似乎那春風就在身邊,觸手可及,從而使學生沉浸在春風浩蕩的春天中,享受那清新自然的美感,獲得審美享受。
再如《醉翁亭記》中的動靜對比美:首先是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秀麗的瑯琊山是靜景,潺潺流淌的泉水是動景,山色芬郁,泉聲淙淙,相映成趣。其次是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幕歸是其動靜結合,相得益彰。“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客喧鬧之動,反襯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山光水色,人情醉態,并于一畫,各具情致。還有四季更替美。作者描寫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像神來之筆,花草芳香的是春光,林木繁茂的是夏景,風霜高潔的是秋色,水寒石枯的是冬景。隨著四季的變化,景物各有不同,變換有致,給讀者以不同的美的享受。
激情朗讀,在對比中挖掘語言與情感的結合點
閱讀學認為“三分文,七分讀。”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因此教讀一些經典作品,光靠品析語言還不夠,還要通過美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字詞句入手,理解藝術形象,體驗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
在語文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勇于示范,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誦讀去感染學生。其次,還可以運用現代各種音像材料,將學生帶入文章的境界之中,同時讓學生隨著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脈絡。當我們讀到“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時,沒有誰不沉浸于這種和諧舒緩,如行云流水般的音樂境界中去,如果再采取齊讀、男女混聲讀、小組讀等多種朗讀方法,不問其內容,單是語言本身散發出的魅力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合理運用多媒體——形和音,影響欣賞者的心理,喚起相應的情感和想象,將學生帶入文章的審美境界之中
多媒體的一個優勢,就是能把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這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視覺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徑,美感強烈的圖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號傳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愉悅。所以在制作課件時,我們要注意圖片色彩的配置,圖文的和諧,用筆的精細,按鈕的色調、大小、字體也要與圖片風格相吻合,以保證畫面的整體美。
文學以語言為媒介塑造形象,對文學形象的感知主要表現為對想象中出現的形象的感知,即使語言本身也還有一種外形式,它對欣賞者的心理也有微妙的影響,如同紅色熱烈,綠色柔和給人的這些感覺一樣。人們在朗讀時可以感受到文章和作者的不同風格,韓愈的陽剛雄健、歐陽修的陰柔溫厚、李白的瀟灑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而且通過對想象中的“意象” “意境”的感受,馬上可以喚起相應的感情反應。如“大漠孤煙直……”立刻使人感到雄渾闊大、浩渺無窮“枯藤老樹昏鴉……”立刻使人感到凄涼孤寂、悲愁不已。這些都對情感的培養和性格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激起不同的審美體驗。語文學科是一門情感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要使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融為一體,必須挖掘語言與情感的結合點。
語文課中的絕大部分的語言都是美的。記敘文語言的鮮明、生動,說明文的語言的平實、簡練,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深刻,文學作品的語言的形象、抒情,都會激起學生對語言美的深刻的感受。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發掘這些語言的內在的美。
3、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品味中體悟真、善、美,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誦讀是學生感知課文的主要途徑。文學作品如一枚青澀的橄欖,初上口覺之無味,細讀之,嚼之有味,過后還能回味無窮。誦讀品味有利于覓取趣味,通過朗讀將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了有聲的語言,更能全方位的作用于人的感官,加速語言與感官的相互聯系,使感受來得更迅速,情感上的共鳴也產生的更快。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采取富有感情的范讀或示范朗讀帶等作為“導讀”,讓學生體會模仿,進行必要的朗讀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要領,并在反復誦讀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聽其聲”的藝術效果。
學會讀是一個方面,只有多讀才能學會讀,多讀才能理解,才能想象,才能和作者引起高度的共鳴。所以,學生的讀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課外也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是閱讀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學校教學中,同學們接觸到的作品畢竟是有限的,雖然強調他們多閱讀,但是閱讀范圍的狹窄制約了他們在文學作品中尋求對比的思維活動。我們說對課文要多讀,實際上是從誦讀中探求和理解其深層面的內涵,也就是求真。如果沒有知識范圍的擴大,學生就不能更好的詮釋課文的美。只有擴大閱讀面,多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作品,學生才能真正區分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才能在對比中審視藝術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當然,這也是開展閱讀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作者單位:四川省射洪縣職業高級中學校)